继贪官之后,庸官、懒官、散漫官近日来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办法,剑指庸官懒政。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究室主任周湘智指出,近年来,“隐性失职”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在岗不在状态,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尽力,“领导召见不献一计,同级会商不见一词,下属请示不发一令”。“特别是一些单位的极少数副职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上有一把手,下有帮手’,满足现状、贪图安逸、得过且过。”周湘智说。
他将这种庸官懒政现象不断滋长的原因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尚未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其次是问责“短路”,压力不大。现有制度对于那些安于现状的“隐性失职”行为,尚未实行有效问责制度。
第三是考评“短腿”,活力不强。庸官之所以能混,跟目前比较模糊的考核方法不无关系。现行的干部考核往往体现在年终的本人述职上。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领导干部往往很容易通过群众和组织的测评和考核。同时,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缺乏实质性的权力,甚至投诉无门,使那些没有硬伤的干部没有压力、没有危机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湘智指出,“干部考核直接与提拔挂钩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有的地方就出台规定,各级干部只有年度考评达到“优等”等次才能具备被推荐提拔的资格,做到“平者让、劣者下、能者上”,使庸官失去生存的土壤和市场。周湘智认为,还可以考虑运用体制外的互联网络举报以及体制内的与官员考核相结合。“运用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地努力改进工作、改进作风、为民履职”。
(《法制日报》4.18 杜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