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文摘报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天价羽绒服的背后

《 文摘报 》( 2010年12月21日   02 版)

    2800元一件的羽绒服,12800元一床的羽绒被,当这些“天价”羽绒制品出现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羽绒博览会上时,杭州当地老百姓惊呼,“这个冬季,羽绒产品‘涨疯’了!”

    东北沈阳市的刘女士埋怨说,自打国外有了“千年极寒”的说法后,沈阳的羽绒服价格一路上涨。而国内羽绒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在翘首等待“千年极寒”带来商机,因为2006年与2007年两个“暖冬”积压了大量羽绒制品,在2008年与2009年两个“寒冬”销售一空。所以当“千年极寒”的说法传来时,国内羽绒生产商与经销商蠢蠢欲动。

    然而,天气真的是推动羽绒服天价的幕后主使吗?

    辽宁经销商王爱国说,2004年、2005年羽绒服“卖得很爽”,2007年与2008年销售利润与成本只打了一个平手。2008年10月左右,国内羽绒原料涨到每吨10万元。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秘书长姚小蔓说,“羽绒原料从今年年初的每吨八九万元,涨到当下每吨35万元。”

    羽绒是一种天然保暖材料,是鸭、鹅养殖业下游的农副产品。只有当市场上鸭肉、鹅肉的消费量增加,羽绒产量才会增加。鸭、鹅存栏数与出栏量越高,羽绒价格才会降低。

    养鸭户刘建红称,原来一只鸭苗只需5元饲料成本即可出栏,现在农产品涨价就需10元喂养成本,人工成本又增加,一算经济账,只有副产品羽绒涨价才能填补养殖支出的窟窿。

    “在CPI全面上涨的情况下,羽绒服岂能不涨价?”王爱国说。原来,天价羽绒服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农产品涨价导致饲料成本增加,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的一系列市场连锁反应。

    (《中国青年报》12.13 李剑平)

数字新闻
谁动了农民的救命钱
天价羽绒服的背后
京城百姓上演抢车大战
上万浙农海外包地种田
一箱洋种子能买辆奔驰
黑芝麻被染色
“待命”假期:该不该给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