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面孔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1月01日 星期五

    溥伟:被误读的纨绔子弟

    萨苏 雪珥 《 书摘 》( 2013年11月01日)

        【人物背景】 溥伟(1880-1936),满族爱新觉罗氏。溥伟的亲生父亲是第一代恭亲王奕的次子载滢,因奕的长子载澂死后无嗣,奉太后懿旨,溥伟过继给了载澂当儿子。于是溥伟在奕去世后,袭亲王爵位,成为第二代恭亲王。在辛亥革命时期,与肃亲王善耆等人组织“宗社党”,妄图复辟清室,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主张整兵一战,狂称“有我溥伟在,大清帝国就不会灭亡”,是清朝皇族中的复辟派。

        雪珥:溥伟是第一代恭亲王奕的嫡孙。奕的长子载澂本来是应该继承恭亲王王位的,但载澂死得比较早。据说载澂跟同治皇帝是哥们儿,老是在一起逛窑子,结果两人都得了病。这些记载正史里没有,野史里传得很多。载澂和同治两人走得非常近,曾经有一种说法,同治皇帝临死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遗诏,要传位给载澂。不仅载澂,包括溥伟在内,据说都有几次接掌帝位的机会。这种说法,我考证过,都是来自1910年出版的《慈禧外传》,作者是两个英国人。这本书里面的大量内容是根据北京街头的传说,并加上作者的想象写出来的。最终证明这只是一本小说而已。但许多人,包括中国人和西方人曾经都把它作为信史采纳。

        这些史料都是极不可靠的,因为溥伟和当时光绪皇帝的大阿哥溥隽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溥隽的爸爸是端郡王,他妈妈端郡王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侄女,也就是光绪皇后的亲妹妹。在慈禧眼里,选皇位继承人,首先肯定要是皇室的近支,那些远房的肯定通不过;在近支中,慈禧肯定选女方这边跟自己家沾边的,单从这一点来说,也肯定选溥隽,不可能选溥伟。其次溥伟是恭亲王的后代,恭亲王自己很能干,但是传到子孙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孙子们都比较窝囊。这和恭亲王对子孙的教育理念有关。恭亲王做总理衙门大臣的时候,非常隐忍,非常低调,刻意压制子孙的政治野心、政治欲望。他要让后代们明白,皇位对你们来说肯定是没戏的,你们也不用指望那个东西,能把恭亲王这个铁帽子王传下去就不错了。恭亲王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经历过三起三落,受尽了折腾。当时很多传言说,同治皇帝的死跟他儿子也有关系等等,所以溥伟应该是远离政治核心的。

        溥伟和善耆是少数几个没有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有多大的作为。恭亲王死后,西方的史料里对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并不是很看重,认为这只是一个闲散的宗室,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能量。这是辛亥革命前后,清王朝的一个悲剧所在。中国的传统就是强干弱枝,不管一个人祖上多么强,只要跟皇位错过了,就会不断地被削弱。从政治设计的导向来说,也希望他去欣赏琴棋书画,去遛鸟、去唱戏。八旗子弟提笼架鸟,优哉游哉,不是因为他们要选择那条路,而是他们所处的体制就是希望他们走那条路,希望他们不问政治,远离权力中心,只有这样皇族才放心。因为最大的敌人不是来自乡间的造反者,皇帝真正担心的敌人是来自他身边的人。中国历朝历代向来如此——强干弱枝。梁启超说“一人为刚万夫柔”,中国传统政治只能强一个人,皇族政治更明显。作为皇帝,他希望所有的亲戚,所有可能跟这个皇位沾边的人,在政治上、性格上都成为太监,可以去求田问舍,可以去买土地,可以去享受,但是必须远离权力中心。亲王辅政和垂帘听政一样,都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尤其不符合中国政治传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萨苏:其实不仅在中国皇室里发生了这种不符合传统政治的事情,在当时整个中国社会,都在发生和传统观念相左的事情。甚至当时在中国民间,对于到底什么人是皇帝,居然是有不同说法的。我一个朋友是贵州人,他说清朝时当地的人管地方官叫皇帝,那北京的皇帝叫什么呢?叫北京的老皇帝。在很多人看来,皇帝这个词已经不是那么神圣了。

        雪珥:贵州的瑶族和侗族,把官员或称皇或称帝,还有一种称呼也很有意思,或者叫“蒙”,或者叫“瞎”。蒙和瞎、皇和帝,都是通用的,指的都是官员。其实皇帝这一称号,在很多中国偏远省份,并不是那么神圣的,因为太远了,就像俗话说的“天高皇帝远”。

        溥伟这样的末代宗室,长期被自觉不自觉,被有意无意地隔离于政治运作之外,到大厦倾颓的时候,到需要他们介入的时候,这帮人第一没有资源,第二没有能力,第三没有阅历。这就造成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后内部力量凝聚不起来。清王朝这种强干弱枝的结构形成以后,宗室那些人最多只能在一边呐喊,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战斗力,更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能力。在复辟的时候,清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组成了所谓的宗社党,溥伟也是其中一个骨干人员。后来宗社党里的种种行径不乏让人觉得非常可笑之处,因为居然那帮遛鸟的大爷突然想到复国了,但他们复辟的力量是分散的,手段是幼稚的,缺乏统一的领导,于是很多人利用他们的心理去蒙骗他们,去忽悠他们。就像瑾妃那样的人,为了一个虚幻的复国目的,花了很多冤枉钱,最后把手上仅有的资本都掏空了。而像溥伟这样的人,在宗社党中特立独行,激烈而不肯与别人合作。结果他复国的欲望越强烈,越是会对复国造成一种破坏力,虽然他不是故意要去破坏,但他的行为会在无形中造成一种离心力,会把本来就不多的资源分散掉。溥伟觉着自己想得可以,但人家根本没把他当回事,于是大家各行其是。

        萨苏:溥伟在清末的传说中是个活跃人物,但是在各种传说中他不是这样的。溥仪的回忆录虽是自己写的,但其中大部分内容是溥仪的道听途说,他自己并不知道其中是真是假。听着好玩的,他记得住;听着不好玩的,他还记不住。在他的眼里,溥伟有点类似于武侠一样的人物,还说溥伟有一口宝刀,叫白虹剑。溥仪说曾经计划把袁世凯诓进宫来,然后由溥伟用白虹剑将其刺死,但是最后这个计划没有实行。这件事被写进了《我的前半生》,然而这只是一种传说,溥伟当然不是什么大侠。

        溥伟作为纨绔子弟,一开始并不知道当家难,等家没了,他开始想发奋图强,但直到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发奋图强。说到溥伟,其实可以拿他跟宗社党其他人物进行一个对比。早期的宗社党人物有些是有本事的,是可以真正来做事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期望发动大规模政治改革时,曾对一些宗室中人进行过重点培养,以为未来栋梁,比如像良弼那样的。但溥伟并不在培养之列的,说明他并未被视为核心中人。史料中没见他受过什么培养。从溥伟现在留下来的照片看,外貌还可以,算是北京街头的小帅哥,但是真正需要做事的时候,长得好是没有用的,脑子好使也无济于事,得受过专业的培训锻炼,得有真本事。

        (摘自《大国作手:清末政改与革命中的40人》,金城出版社2013年7月版,定价:3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