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4月01日 星期日

    粥味人生

    也斯 《 书摘 》( 2012年04月01日)

        陆游《食粥》诗有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薄粥一碗,热气氤氲中撩人心脾的,是清淡而绵稠的至味:或母爱、或往日艰难中的美好、亦或今朝倏忽的情绪,人间滋味,全在一心之间。

        一向喜欢吃粥。在外国,早餐是咖啡牛角包。在香港家里,母亲早上都会煲粥。母亲年轻时在广州念书,吃过广州荔湾的艇仔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大家都有上街买云吞面或艇仔粥当宵夜的经验,拿一个漱口盅或汤兜,就像《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一样,不过当然没穿那样的旗袍。我记得大排档早晨都有热腾腾的白粥油炸鬼。在外国读书,最怀念的就是香港的明炉白粥。我还记得猪红粥,味道不怎么样,吃起来却非常利落。可惜因为卫生关系,现在都不能卖。以前流行的是艇仔粥和及第粥,现在海湾都已填海,也没有什么人从读书进入仕途;粥店里多人叫下火的皮蛋瘦肉粥,大概因为火气大的人愈来愈多了。

        煮粥的心思

        现在街上不易吃到好粥,在一般快餐店茶餐厅里甚至连粥的影子也没有。我在屯门教书,有一两次早上想吃碗粥,竟然找不到地方。这大概因为煮粥比其他快餐要花上更多时间和心思吧!于是更怀念母亲的粥了。除了鱼片、鱼滑、瘦肉,母亲也不时变化新主意:轮番加入百合、杞子、苡米、山药、丝瓜、莲子,或者像福建朋友那样加入萝卜和虾米煮成萝卜粥。    

        我吃是吃了,只是觉得好味道。到现在知道多点,才逐渐明白百合润肺清热、苡仁健脾、杞子明目降血糖、丝瓜清热润喉,才又体会多一点稠绵白粥里暗藏的苦心。    

        吃的粥煮得稠绵柔腻是功力所在,我们欣赏的是那份心思、那种熟能生巧的艺术,不一定要求高贵的食材。城中名食府镛记主人写富贵的燕窝鹧鸪粥,不用米而以官燕、鹧鸪及参薯煮成,我读来但觉增长知识,却不一定想要试食。反而素未谋面的培养健力猪的主人开粥铺,提倡不用味精、注重食材,反而去了捧场,以示对这种态度的支持。开张时客人不算多,也许是跟主流的卖点太不同了,也许被五光十色的广告弄坏了胃口的大众觉得太素了。听说现在增加了小菜,应该可以逐步坚持下去吧?    

        经营粥铺,不用味精,材料认真,值得一试……一如有心人的同人杂志,像《城市志》或《月台》,值得支持。我们买一本,是想支持多元的口味。百花齐放,不定于一尊,那本来是香港可以有的好处。若果全是一样的快餐店、找不到不同对待食物的态度,那才可怕。

        不同的食法,不同的态度

        有一次约了前辈,既翻译又画画、更是美食家的赖恬昌先生。还不到晚饭赴宴的时间,我说不如喝杯咖啡,经过中环老店,美食前辈则提议不妨进去吃一碗粥:“光喝粥水,不吃粥料便可以了!”这对我来说是新鲜的经验。也使我想到:从饮食态度的变化,也可帮助我们认识香港的历史。前辈父亲赖太史是港大中文系最早的系主任,每晚到石塘咀喝花酒,赋诗酬唱。前辈用英文翻译中国古典文学,退休后拾起画笔,却画出充满想象力的新文人画,既有埃德蒙·布伦登(Edmund Blunden)英诗的妙想,也有唐诗的意趣。这样的人才,这样的画,也是孕育自香港这奇怪的空间。    

        食粥文化相当久远了。苏东坡有豌豆大麦粥、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东坡羹也有加米如粥般煮:据说吃来令他心平而气和。苏东坡写作不喜随俗,人家说“荔枝似龙眼”,他却说似江瑶柱,不从形似而从一个新的角度体会。我最喜欢他说:“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食粥不算什么美食,可算是从艰难中体会的美好吧!    

        曹雪芹晚年家贫,“举家食粥酒常赊”。明代诗人张方贤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郑板桥也说寒天食粥之无穷乐趣。好似正是在贫病之际、在严寒难耐之时,才体会到这淡薄的美好。    

        《海上花列传》一开头赵朴斋要请陆秀宝吃酒:这是长三书寓里交往的规矩。一般叫局极尽炫耀、要讲排场。但相对来写,私人同食的小菜以清爽美味见长:李漱芳病中静养,情郎不在身边全无胃口,待他归来才共享四色精致素碟。又如沈小红与王莲生言归于好,同食自家炖的火腿粥。粥好像也是一种私密的食品呢。生病的人甚至不能吃米煮的粥,要吃燕麦煮的清粥,看到人家写富贵的燕窝鹧鸪粥的两句:“富贵粥品何须米,燕窝岂与梗同”,不禁哈哈大笑:“现在我病了只能吃不用米的粥。说这话的人看不起米,倒没想到有人连米也不能吃呢!”

        清粥的滋味

        朋友晚上传来短讯:埃里克·侯麦中风数日,以为会好转,不想却在早晨撒手尘寰。我们都知道他年事已高,宣布不再拍片,没想到去得这么快。新学期的创作课,想用法国电影,尤其新浪潮诸家的作品,以镜头调度、剪接编辑章法,来教中文写作,夏天暑假里都在重看侯麦的电影以做准备。想起初看黑白的《在莫德家的一夜》  (埃里克·侯麦导演),初尝恍如清粥,带有清教徒气息的主角,还谈帕斯卡尔的哲理,叫人担心淡而寡味。看下去却发觉那里有人生千百种滋味,令人回味无穷。侯麦后来都是小本制作,以家庭式团队,从蝇蝇琐事,拍感情转折、人生选择。那里没有山珍百味,是清粥般的简朴,初接触或觉不够刺激,对生活体会愈多愈能从中尝出滋味。

        (摘自《人间滋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