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4月01日 星期日

    中国城市的富裕家庭只有1%

    丁建中 《 书摘 》( 2012年04月01日)

        贫富鸿沟即两极分化,有几层含义:一是从全球宏观的视角来看,呈现出富国与穷国的分化;二是从主权国家中观的视角来看,呈现出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分化;三是从生产单元——企业微观的视角来看,领导层(雇主或代表雇主的上层人员)与普通雇员的贫富分化。

        世界范围贫富差距

        据有关统计,高收入国家以其只占世界人口 15.7%的人数拥有79%的世界收入;在2000年,在世界成年人口中,底层的50%总共拥有财富的1.1%,而顶层的10%却拥有全球财富的85.1%,顶层的1%甚至拥有全球财富的39.9%。最富有的3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超过所有发达国家6亿人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说,这3个亿万富翁的个人财富平均在10万亿美元左右。全球贫困者每人只有100美元或200美元年消费能力,而在富裕国家人均收入要高出150倍到300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是745美元,而在发达国家人均是35131美元,比率为1∶47。

        全球现今有8.3亿人有慢性营养不良,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26亿人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10亿人没有适当的住所,20亿人到目前为止还用不上电。在发展中国家,40%的孩子发育不良。在5~14岁的儿童中,有2.5亿(占25%)要离家挣钱,从事农业、建筑、纺织、当兵、卖淫、保姆等。

        1998年,大概有55.8万人死于战争,还有23.6万人死于其他暴力,但与此同时,死于饥饿和可预防疾病的人数却多达1800万,接近当年人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一国之内的贫富差距

        现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是实行物本制度,即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本制度,均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这里不妨以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为例。

        先看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4300名大富豪仅占全美人口的十万分之二,却控制着全国半数以上的工业资产,2/3的银行资产,1/2的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资产,以及2/3以上的保险业资产。如果按平均值计算,超级富户拥有的财富为普通户的172倍。如果把人口比重相差不大的贫富两组家庭拥有的财富相比较,两者的财富差别更大。1983年,美国占家庭总数10%的最高收入家庭(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其中位财产净值为130851美元,而占家庭总数9%的最低收入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美元),其中位财产值只有514美元,两者差别达到253倍以上。

        2004年,美国有6000万人每天的生活费用还不到7美元。这意味着,美国1/5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用在7美元下,一年的开销还不到2555美元。根据购买力来计算,有6000万美国人的收入与第三世界的穷人相当。这跟号称物产丰富的美国实在有点不相称。但这并不奇怪,因为自1972年以来,美国非管理职位人员的工资从未增长过。另一方面,对冲基金经理、投资银行家和公司首席执行官每年得到数千万美元的收入。他们中许多人从事金融衍生品投机、杠杆收购、次级抵押贷款和其他结构化金融活动。更令人发指的是,其中一些人通过腐败和其他非法活动挪用工人的养老金,由此获得巨额的收入和回报,例如安然和世通公司丑闻就是如此。

        再看中国,2007年国内城市中10%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城市收入最低的10%家庭其财产总额,只占城市全部居民财产的1.4%,相差三十多倍。2008年中国的富裕家庭数量为160万个,在中国所有城市家庭中,只有1%的家庭达到富裕的标准;放到全国来说(包括农村家庭),只占千分之三四。

        企业内部的贫富差距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现今各国的企业形式都是多样化的,有私营企业,有国营企业,有公私合营企业,有上市公司,有非上市公司,等等。但不管企业形式有多少类型,内部构造是简单还是复杂,企业性质是一样的,均奉行物本主义原则。即企业利润由物力资本所有者占有、支配,物力资本所有者是雇主,是老板,而出卖劳动力的一方,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他的人力资本并不被当成资本看待,没有法权意义)是雇佣劳动者,是伙计。因此,当今企业仍是劳资对立的企业。

        劳资对立的根本表现就是,雇主一方尽量压低工资,以提高利润,劳动者少得,雇主就多得。当今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就在于物本企业的分配规则,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发生在企业,而第一次分配就是不公正的。当今世界各国都竭力回避第一次分配不公正的问题,而大谈特谈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结果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仍无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有时反出现了逆向调节,使差距越拉越大。

        最发达的美国,由于它有众多的跨国公司,每年从其他国家赚取的利润相当一部分返回本国,加之,美国凭借美元、金融霸权每年从世界各国搜刮的脂膏也是不计其数,照理美国人民应该是世界最富裕的,两极分化也应该可以得到很好遏制的了。但是,真实的情形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好处都被精英统治阶层捞走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越来越大了。原因是,美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与上层精英的收入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加拿大学者马耀邦指出:“金融精英得到的丰厚回报,加大了新统治阶级与中低收入工人之间的收入上的巨大不平等,使他们之间的工资比高达1000∶1。过去30年来(1978-2006年),工人、中产阶级和城市穷人的收入急剧下降,达到了可能明显出现危机的程度。尽管按照2005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实际小时工资已经停滞,但是医疗保健、养老、能源和教育的费用却猛然上涨……金融统治阶级在‘重组’并购公司时的工资、红利、利润和租金越高,工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就下降越大。”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今在分配问题上也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中国现今中小企业,普通工人收入与上层管理者收入相比,成10倍、100倍的差距已是不稀奇,而在大企业,如国有上市公司,收入差距竟然也有出现1000倍以上的了。如著名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马某年报酬达七千多万元人民币,日均收入即达20万元。试问,马某有多大本事,能挣这么多钱。其实他的收入中大部分是由普通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奇怪的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其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但其控制者得到的公开收入、“灰色”收入,在普通劳动者眼中简直是天文数字。

        (摘自《中国凭什么胜出?》,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1月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