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4月01日 星期日

    你被中产了吗?

    钱民辉 《 书摘 》( 2012年04月01日)

        社科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称中国城市合理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城镇贫困人口数约为五千万人,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蓝皮书的发布在百姓中间可谓是荡起层层涟漪,人们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中产阶层,或者还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于是在网上或聚会中就出现了相互之间的调侃——

        你“被中产”了没

        中国百姓一直有个梦,那就是这个社会在财富的拥有上和生活的方式上是一个“橄榄形”的结构,绝大多数的人是生活相对富足的“中产阶层”。梦想竟然成真,百姓真没想到很快就有近四成的城市人口已经是中产阶层了,而且还是权威的蓝皮书发布的消息。

        蓝皮书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2000—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年均增长3.8%。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较大,分别达到了46%和38%。近年来,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始终是城市消费的主力,其消费性支出总量占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量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一直在40%以上,2009年达到了49.3%,高出其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约十二个百分点,但这一比重也一直低于其可支配收入总量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中的比重,其消费行为比较谨慎。在其消费性支出中,用在食品上的花费一直比较稳定,在33%~35%之间,远低于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而用在可以彰显身份、引领时尚、体现生活品质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居住等方面的花费在其消费中均占有重要位置,远远高于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用在这些方面的费用,其中服务性和交通、通信、居住的消费比重呈稳步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与城市高收入阶层的服务性消费比重比较接近,并且两者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根据蓝皮书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要突破50%,在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

        蓝皮书的发布在百姓中间可谓是荡起层层涟漪,人们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中产阶层,或者还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于是在网上或聚会中就出现了相互之间的调侃:“亲,你‘被中产’了没?”一些认真的人质疑社科院是怎样统计出中产数量的?按照中国的阶层界定惯例,量化的收入极可能是裁定依据。这界定标准是否公允,至今存疑。   

        2010年,亚洲开发银行就曾以“每天消费2~20美元”为标尺,量出中国中产阶层多达8亿,消息乍出,沦为笑柄。其实百姓的收入涨幅跑不过CPI,生活压力不断挤压百姓的幸福度。即便是收入不菲者,在劳动力价值廉价化的坚硬现实中,也得忍受生计的重压。柴米油盐的紧张, “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已经耗掉了保持中产的资源,现在提出“中产”只是给了百姓一种错觉、一种自慰、一种虚荣心而已。

        我们理解上面这位网友提到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经济生活上的,百姓对此既无奈又充满了自嘲,手机短信和网上常有调侃的打油诗不失生动和有趣,但也让人去反省和深思。笔者虽然没有参与网上的讨论,但根据蓝皮书的标准也是百姓说的“被中产”者,面对生活现实也不由得有感而发,诗不算雅但也许代表了“被中产”者共同的心声:

        七律:负翁吟

        月儿弯弯照高楼,有房欢喜无房愁。

        房价涨到广寒宫,中产当了月光族。

        生儿育女盼龙凤,胎教幼教和普教。

        孩儿踏进大学门,父母还得做孩奴。

        人吃五谷会生病,求医问药少不了。

        社保只能报一般,其他医药自掏包。

        如此中产名不实,房贷车贷还不完。

        省吃俭用少消费,原来中产是负翁。

        面对百姓经济生活的现实,一位网友认为在中国现阶段使用中产阶级 (层)不合适,应当将中产阶级与中等收入群体分开,因为在美国中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可互换的概念,不仅是对其收入、财产、身份、地位在一个社会等级中的描述,也是对这一类人生活状态的综合评价。可以说中产阶级大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多为脑力劳动者和白领,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丰裕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心,追求“自由、公平和平等”。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产阶级可以不为生活过多地发愁,有足够的闲暇参与社会活动,热衷公益事业,对自身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以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自豪。而中等收入群体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按照社科院这个报告的定义,我国城市中等收入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该大约在17000元上下。这个收入不要说在大城市如北、上、广、深等地买不起房,就是在二、三线城市也很窘迫。要说到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焦虑”。对房贷房价的焦虑,对就业失业的焦虑,对求医养老的焦虑,对社会身份的焦虑,对自身安全以及生儿育女的焦虑等等。正如《人民日报》日前的报道所提到的,焦虑不再是 “弱势”者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上面的一首诗不也反映出百姓的一种焦虑心态吗?何况是负翁。

        一位网名叫“无房愁”的女士说,要按照蓝皮书说的这个可支配收入我也算中产,但中产至少应该有一定的资产吧,可我现在连房子都没有。现在一年存下来的钱都不够买1平米房子,国内所谓的中产多数都是房奴、车奴、卡奴、孩奴。一位“月光族”的先生说,“不觉得自己是中产阶层,虽然月薪2万,但面临房价高,孩子成长、教育费用昂贵,以及一些日常的开销,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当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要好,但生活压力也非常大”。这位先生表示,中产应有一个官方的标准,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区域贫富差距问题。如果拿2万元月薪去西部或是回乡下那肯定就是中产,甚至是富人。

        从网上参与讨论的网友观点看,大部分人感到自己是“被中产”了,由于理论上的描述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引起人们批评和质疑也就在所难免了。例如,一些理论家会将西方成熟的阶层分析模型直接套用在中国社会的阶层分析中,于是将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被分析”出来。特别是“中产阶级(阶层)”的概念尤其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不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在中国社会非要这样表述的话,用“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也许是更为合适的。

        中国存在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吗

        蓝皮书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这说明我国已经存在一个规模还比较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在这里有许多网友的讨论似乎混淆了这两个重要概念:中等收入群体与中产阶级(层)。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是指在收入上达到了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这样一个群体;相对比来说,中产阶级是指在收入、财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性上相近的一个阶级,在美国分为老中产阶级与新中产阶级,前者是经过很多年积累具有一定财产和社会地位的阶级;后者是指具有高教育程度、拥有某项专门的知识技术等文化资本的阶级。分清这样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中产阶级,以及蓝皮书谈到的中等收入群体。

        客观地说,中国社会在现阶段并没有一个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真命题”,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中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特殊制度的产物,并不单指收入上、财产上的中产,而且还有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文化认同,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政治倾向和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这样看来在中国并没有这样一个阶级,而要提中等收入群体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实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导,一些文章和书上都使用中产阶级,似乎中国真的出现了中产阶级,也使很多人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就是中产阶级。

        为什么要将中等收入群体非要说成是中产阶级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受西方社会的影响,例如,全球三大战略咨询公司之一的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表报告说,中国半数家庭到2020年将迈入中产阶级,未来10年内中国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群体将新增约2.7亿消费者,其中70%来自小城市。波士顿咨询公司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扣除税收和通货膨胀因素后,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10万元人民币。报告中称,目前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所占的比例仅为24%,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1%。报告预测,中国2011年占全球的消费份额将达到9%,位列全球第三,而2015年则有望达到14%,并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份额将达到22%,与美国(35%)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也许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出于一种商业利益的战略考虑,将中国有实力的消费群体定义为中产阶级,他们之所以这样定义也是根据美国式的思考方式决定的,至于它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就另当别论了。中国现在的做法或者叫做远景规划是将广大的百姓都提高到中等收入水平,目的还不是形成什么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即使这样也是过渡,这与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梦想完全不同,也许这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国内有相当多先富裕起来的人们愿意称自己为中产阶级,这可能是受到了美国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中坚作用的影响,还有就是满足了中国人“好面子”的虚荣心理。笔者也曾多次与一些经济上发展很好的人们聊天,当评价他们事业很成功时,他们总愿意说自己也就是中产阶级而已。这样说是很有面子,一方面表示谦虚,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是靠能力和大脑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没有知识和文化只靠运气和蛮干成为“暴发户”的。其实,所谓美国的中产阶级在中国只是个幻觉,形成一个阶级需要有共同的阶级意识、共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品位。就算是美国的新中产阶级大多数也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具有真正的文化资本和商业的敏感以及自由主义的政治倾向。这些人只要一交流就很快能识别出是否属于中产阶级,因为他们还有属于中产阶级的语言符码——这是从一出生就在家庭和社区中习得的。请问在中国有这样的阶级吗?

        正是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真实的中产阶级,许多网友误识或觉得自己是“被中产”了,我们可以先通过网友们的质疑看看是否误读或误解了这个概念。一位网友谈道:我们多么希望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是真实的,经得起反复推敲和交叉验证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最有力的反证即是,个税起征点提升至3500元之后,我国缴纳个税的人数骤减至约2400万人。尽管缴个税人群与中产阶层不能完全等量齐观,但至少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合的,但二者拉开近十倍的差距,不由得让人不生疑。与中国有2.3亿人缴纳个税相比,社科院给出的数据更可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称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平均月薪3095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平均月薪1729元。一看便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的收入其实都少得可怜,中产阶层的优越生活离他们相去甚远。这年头官方数据与民生体会不符的情况太多了,无非是统计口径或者利益取向不同使然。这样的质疑在网上形成主流,网友们举出了很多收入不菲,但仍然是房奴、车奴、孩奴,仍然无法在高房价、高教育费、高医疗费等高消费面前能“中产”得起来的人。如果我们不学美国谈什么中产阶级,只谈中等收入群体,那么就客观了,中等收入群体不一定就是富裕群体,但至少是在生活追求上敢于消费的群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群体,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只是规模还不大,缩小贫富差距就应当大力发展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这也是社会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摘自《社会热点面对面(二)》,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版,定价:3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