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

    气象作战

    沈伟光 《 书摘 》( 2012年03月01日)

        今天,把环境与作战连为一体的环境武器与环境作战已被逐渐推上战争舞台。使已被核生化乌云迷漫的战争天空变得更加阴风森森。大气层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和各种不稳定因素,如果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施加影响,用较少的能量去“诱发”它们,就会使天气向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从军事上讲,这种技术就是“气象武器”,而以“气象武器”人为制造各种特殊气象,配合军事打击,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人的目的的军事行动,就是气象战。

        (1)人工造(消)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开始进行人工造雾、人工消雾的研究和试验,从而拉开了气象战的序幕。二战期间,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就曾在意大利实施“人工降雾”,以防同盟国空袭。而英国人则不得不为此研制了一种叫“斐多”的消雾装置,使本国空军在多雾的英国本土也可起飞参战和安全着陆。1943年9月,美军在进攻意大利南部的战役中,为使渡河行动达成隐蔽、突然出动飞机在伏尔特河河面上低空播撒造雾剂,形成了约5000米长、1400米宽、1600米高的“雾墙”,使对岸防守的德军只能面对弥天大雾盲目射击,结果使美军在浓雾的掩护下顺利渡河,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英军于二战末期还设计一种名为“斐多”的加热消雾装置,对15个机场进行人工消雾,保证了二千五百多架次飞机安全起降,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1968年,美国阿拉斯加州的空军基地被浓雾笼罩,装载数百吨军用物资的运输机难以起飞,美国国防部采用人工消雾技术,向空中撒播消雾药剂,使大量细小的雾点迅速凝结,变成雨点降落地面,大雾很快退去,185架飞机得以安全起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能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的“电磁射频武器”悄然“浮出水面”。这种武器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向天空中发射强大的极低频电磁波,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断层,使高空的气流改变路径,并将影响气候变化的气流前锋阻断,从而造成气候异常,出现连年干旱和洪涝灾害。1976年,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基辅地区上空的电磁波,致使有的地方长期干旱,有的地方则大雨不断,直到1980年前苏联关闭了这种极低频的“啄木鸟”信号后,北半球的高空气流才恢复正常。1977年,美国也进行了极低频发射试验,导致威斯康星州北部多处大雨滂沱,并引发了时速高达157英里的强风,摧毁了大面积森林,造成经济损失达五千多万美元。在1993年夏季进行的改变天气形势射频技术实验中,又造成了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面积洪涝灾害。美国曾宣称,是俄罗斯军方制造了令美国损失440亿美元的卡特里娜飓风。

        (2)人工降(消)雨。用人工制造倾盆大雨,可用来阻碍敌方军事行动,延滞敌方攻击,甚至可引发洪水,给敌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目前,用于人工降雨的暴雨弹已在许多国家研制成功。暴雨弹主要利用弹体爆炸后抛散的碘化银、干冰、碘化铅、硫化铜、聚乙酸等作为凝结核,促使饱和蒸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造成降雨。目前,各国使用的暴雨弹可由飞机等抛撒,也可由火炮等发射。为了增大暴雨弹的破坏成分,不少国家还在暴雨弹中掺入腐蚀性或有毒的化学物质,以使敌方人员和武器受蚀或中毒。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为阻断北越部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曾利用当时东南亚地区多雨的有利条件,秘密地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的毗邻地区进行人工降雨,先后出动飞机两千六百多架次,投掷催化弹四万七千四百多枚,造成了局部地区洪水泛滥,桥断坝毁,道路泥泞难行,使得北越运输干线“胡志明小道”由原来每周约有九千多辆车辆的通行量减少到九百多辆,其效果要比飞机轰炸强得多。另外,通过人工降水,必然会使周围地区雨量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人工降雨给越南带来的损失,比整个越战期间飞机轰炸造成的损失还要大。冰雹是一种从空中降落下来的冰球或冰块。冰雹的直径一般在550毫米左右,小的如蚕豆、鸡蛋那么大,大的则比篮球还大。兵器专家设想中的冰雹武器就是利用人工方法,制造大的冰雹,降落在敌方阵地上。冰雹可以直接杀伤敌方人员,毁坏敌方工事、技术装备,又可代替炸弹、炮弹,在大面积范围内起到杀伤敌军作用。

        (3)人工诱发(抑制)闪电。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处在雷电的威胁之下。雷电能击毙生物,摧毁建筑物,引起火灾。雷电来自于天空中的雷云。雷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片普通雷云中的能量,就相当于一颗100万吨级的核炸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一次闪电不到1秒钟,所产生的电流强度却高达几万安培,在放电的通道上温度高达1万摄氏度,可每天地球上要发生几千万次雷电。雷电对军事行动和电子装备,如雷达、电台、导弹、飞机等兵器都有严重影响。人为触发雷电放电,可使云体一小部分区域在限定的时间内放电,具有特殊的攻击作用。用人工方法制造和诱发闪电,可损坏敌方电子设备,干扰通信,还可造成森林火灾,而人工抑制闪电则可减轻或避免不利影响,武器设计师们想利用雷云放电现象,对敌方地面部队、坦克、飞机、舰船进行雷击,利用雷云放电时产生的冲击波毁灭它们,或者利用闪电通过时的瞬间高温起到杀伤破坏作用。初步设想中的雷云武器是利用火箭、大炮或其他发射装置将金属细片或金属纤维丝散布到雷云中,通过这些金属细片和纤维丝,使雷云被引向敌方目标,进行人工放电,从而杀伤、击毁目标。美国曾制定一个“天火”计划,除了研究人工抑制闪电外,还进行了减少云间放电、增大云地之间放电频率的研究。

        (4)人工引导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空气旋涡,四周空气绕着台风中心急速旋转。旋涡中心是一个直径为5米至3000米的风眼。在风眼周围,由于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几十千米宽、8000米至9000米高的云墙,在云墙下出现狂风暴雨。台风的破坏力是相当可怕的。一个直径为800千米的台风,释放出的能量可达万亿马力,相当于2000颗当量为2万吨的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将其3%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相当子1OO万个22万千瓦级的热电厂产能。在未来战争中,控制、操纵台风的移动路径将成为一种新作战方式。将台风等引向敌方,将是一种具有极大威力的战略性武器。现代军事专家们正在设想如何用人工来产生台风、操纵台风,加强台风的威力、速度,改变台风的行进路线。这样,就可以操纵台风,袭击敌方重要目标,如沿海港口城市、海上舰船、空中飞行的飞机等,从而给敌方造成重大损失。美国国防部和商业部共同制定了“狂风”计划,研究引导台风的问题。在1969年8月,美国曾对一个代号为“黛北”的飓风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诱导,对飓风发射碘化银炮弹,使飓风的速度从185千米/小时降为156千米/小时。1974年10月,美国成功地进行了飓风引向实战试验,造成了空前的破坏。

        在现代战争中,如果能够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夺取“制气象权”,不仅能够抑制敌方对大气环境反应敏感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的发挥,达到有效保护自己的目的,甚至还能给敌方以毁灭性的打击,使之不战而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自觉不自觉地点燃了数百口科威特的油井;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燃烧了大量的废旧汽车轮胎,均使战场上空形成了持久的弥天烟雾,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世界一些军事强国目前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力度,并争先恐后使之推向战场实用化。据世界气象组织对各国有关工作情况的统计报告,1994年,32个国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其中美国、以色列、独联体和欧洲一些国家尤为活跃。美军正加速研究一些控制天气的新手段、新动态,如利用激光在敌飞机上空激发闪电;利用激光射向云雾,为己方飞机清扫飞行通道等。有专家预测,美航天部队在30年内将能够控制战场的天气。此外,英国在人工控制天气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英国沿西海岸布置了一系列电极,向大气层输入电能,使对流层中的镁原子电离产生一个密度可变的静电屏蔽层,通过调节它的密度来控制气团的运动,从而实现对半径5000米范围内天气的人工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必将成为未来战争舞台上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如今,外层太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维战场”。然而,遨游在外层空间的太空武器系统,虽然摆脱了大气层的影响,但难以免遭太空中另一类“天气”的阻拦。这类“天气”,是指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风、太阳耀斑、磁暴等现象及其突然变化,即太空气象。

        (摘自《生态战》,新华出版社2011年12月版,定价:2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