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2月01日 星期三

    移民何以成为问题

    朱学东 《 书摘 》( 2012年02月01日)

        曾经华人移民是为了生存,而今一波又一波的精英开始移居国外,是什么使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国人非要“流浪在异国他乡”?

        “你移了么?”

        不知何时起,移民成了餐桌上无法回避的话题,声浪逐天。身边的许多朋友,仿佛是突然之间,拥有了与自己不一样的新身份。这种移民的热情,似与中国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

        中国人历来重土慎迁。虽然背井离乡的故事不断上演,从未断绝。但所有的背井离乡,只是因为大道不行,为了躲避战乱暴政。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过去每一次背井离乡,都是逃亡之旅,都是不得已的颠沛流离、卧雪眠霜,苦痛卓绝,不知何处是福地。

        所以,背井离乡这个词语所蕴含的凄婉悲情,本身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告诫。

        今天的移民潮,却是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一点,与历史迥异。

        现实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的新旧病症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及时处置,民间压抑着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愤怒情绪,整个社会累积了巨大的压力。在包括衣食住行等几乎覆盖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逐渐失去了起码的稳定感安全感。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成为一种弥漫的病毒。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既然无力改变,也不愿担惊受怕,于是,移民就成为有能力者的一个重要选项。

        历史上的背井离乡更多是一种盲流。今天的移民,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由选择,是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的努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下,技术赋予了个人超级力量,人们对于外部信息的掌握和理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走、迁徙,不再是无目的的行为,不再是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盲动。所以,今天的移民,不是一种悲惨的无序的行为,而是有规划的追求幸福的行为,它也告别了老式移民悲凉故事的悲情教育。

        相对而言,合法移民并不会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反,合法的自由迁徙,是社会开放的体现。是否换个海外身份,是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主动的自我抉择。

        放在较长时间段里审视,在中国,这种释放个体的选择自由,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一个目标和成就,也是中国社会继续前行的动力所在。

        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在现代社会的格局中,原本应该是一个社会支柱的财富和知识精英,纷纷选择远走他乡,一旦潮流形成,对于移出地社会而言,是一种灾难。

        他们带走的,不仅有他们自身数十年发展所累积的知识和财富,更严重地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带走了这个社会的灵魂,带走了那种激励个体奋发向上并努力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三重流失的严重化,势必带来社会的某种“空心化”现象。

        如果一个社会的“心”走了,就可能成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

        但是,如果不能在制度上和执行层面改善内部生存发展环境,真正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公开和法治的社会,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调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政策,增强社会发展的确定性,移民的潮流不可能止住。

        在产业领域,人才和资本的流向,表征着企业产业的盛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设若生活能有尊严、有安全感和相对的确定性,纵使故园仍有不如梁园处,也不愿轻易把异乡当故乡。

        归拢人心,留住人,让人在这个社会生活得有尊严,才是社会去“空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井喷的移民热情

        “这几天有空,见了几个有钱人,都想移民。大多数已经移民了,还有的在办理。”这是微博上一句不起眼的留言。这样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也没有人具体说得清楚是从哪天开始,这成了中国富人们的生活标签。

        李旭,做了十六年移民工作。他说:“以前,办理移民的人都小心谨慎,现在他们直接问我们:我多支付你们些钱,能不能办得快一点?”

        英国《经济学人》也观察到了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变化。在近期出版的杂志上,这样评价:“一代人以前,大多数中国有钱人的模式是拥有一个独立厨房,放满了白花花的食物。但在邓小平‘致富光荣的号召之下,成百上千的人成为百万富翁。他们享有各种象征财富的东西——大房子、好车子、奢华的假期。即使是这样,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中的多数人想要离开中国。”

        到底,哪些算是富人?谁又在离开中国?

        有钱人的移民

        2011年4月,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给出了这样一组答案: “2010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人群(简称高净值人群)数量达5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15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接受调研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表示,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

        他的理由是自己的体验,“每次参加一些企业家俱乐部的聚会,在场的人,只要知道我是从事这行的,都会问上几句,‘怎么办理移民?’”

        现在来看,移民办得最疯狂、也最高调的是2010年。

        2010年4月份,在北京车展上,一个移民广告的海报高调地悬挂着,“在北京买房么?不如移民吧!”

        这种行业内的高调背后,是2010年移民市场的一次井喷。

        当年年底,有的移民公司,业绩整整翻了五倍。

        2010年上半年开始,流传着移民涨价的消息,到6月份,加拿大首先涨价翻倍。很多想移民的人都赶在这个涨价前冲刺了一把。

        2010年10月的数据显示,香港、北京两地签证中心积压的加拿大魁北克省投资移民申请个案达18534例,按照现在魁北克省的最大移民额度,这至少需要9年时间。

        有机构对这些“富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移民做了调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发展研究基金会就曾做了一份《2010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调查》。调查显示,超过1/4的受访企业家表示自己已经移民或有移民意愿。

        为什么移民?无论是移民中介还是移民的人士,在解释到这个问题时,他们开口会说,“好的空气,好的生活环境,并不高的生活成本,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俨然,是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

        不仅如此,获得外国国籍,或者拿到绿卡,对于富人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便利的出入各国的方式。2011年3月,亨氏签证受限指数的推出者Henley & Partners顾问公司出炉了一份《2010年公民旅行签证受限指数全球排行榜》,在98个参评国家中,中国排在第88位。

        张伟光,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发了财,有自己的公司,做软件开发和硬件销售。90年代末,他们全家移民加拿大。他认为,“孩子”,永远是促使移民的最前面的原因。

        在《2011私人财富报告》中,也验证了他的这个观点。《报告》中统计,58%的受访富豪表示,子女教育是中国高净值人士进行投资移民的首要原因。

        但是,说到根上,让多数富人们移民的深刻原因,还是“安全感”。

        张伟光表述了这样的观点,“都说,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起来的人,第一桶金都不干净,那也是一种仇富心理。社会仇富,政策又不稳定,有钱的人谁能有安全感呢?”

        他说,前段时间,他有个在国内做房地产的朋友,总问他移民的事情。因为,一直和他这个朋友有联系的当地一个分管土地的领导被抓了,他朋友变得很紧张,总想赶紧移民。

        伟光的这个朋友,已经开始办移民了,他对张伟光说,“在国内做房地产,整天悬着,哪个相关官员被抓了,自己都紧张死了,整天揪着。”

        让富人们揪心的,还有各种不确定因素。财产安全,多是赚了钱的商人们的移民原因。官员们的移民,则多是怕犯事被抓和已经犯事逃走的人。

        张伟光说,在加拿大,移民的中国国人分为三类圈子:

        “一类是官员,这个圈子我们也接近不了;一类是生意做大了犯了事逃过去的商人;还有就是我们这类人,钱也不多,也没什么其他目的,有一半好奇,还有一半期望,想过得更好。”

        移民潮今昔

        已经有人开始界定,最近几年时兴的这种以投资移民为主要形式、富人为主要移民群体的现象,已经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波移民潮。

        推算上去,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经历过了两次移民潮。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移民的主要是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第二次是90年代,那时,移民主要是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

        90年代初期,加拿大等国逐渐开始正式接纳国外移民。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如果符合他国的移民条件,就可以提出申请,缴纳一定的费用,并可以取得审批,成为他国公民。移民国的这一规定,无疑为移民打开了一个“花钱就能移民的通道”。

        通道开了,那些较早出国的一帮中国人开始经营这单买卖,他们在移民国家设立公司,专门接待和办理中国人移民他国的申请。有的干脆来中国大陆设立公司,自己开拓市场。

        1995年进入移民行业的李旭,赶在第二波移民潮的尾巴上。那时的李旭被同学们调侃为“人贩子”。

        李旭记得,“1995年,每单移民生意做成,中介公司收一万美元的手续费,8万元人民币在90年代是个大数目。”毕业没几年的李旭看到了这行的诱惑:“花钱就能移民,几单生意就能养一个公司。太好赚了。”

        这股“花钱就能移民”的潮流持续到了1999年。

        与前两次移民潮不同的是,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大家更关注生活质量和财产安全了。国外的教育、福利是吸引力,国内的政策,第一桶金得不到保护等原因是推力。”

        “还有个新特点是,移民了,人还在国内。”

        去年,胡伟略曾经接受一家法国电视台的采访,对方问他,“中国兴起第三次移民潮,是不是中国内部的政策变动原因?”

        胡伟略没有回答。

        (摘自《中国周刊》2011年第9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