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春秋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12月01日 星期四

    严凤英:唱响黄梅

    周玉冰 《 书摘 》( 2011年12月01日)

        1951年,响应党的戏剧改革号召,一代名伶严凤英和她挚爱的黄梅戏,迎来了属于艺术的春天。

        换了一个时代 

        迎来了一个春天

        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为中国戏剧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5月5日,周恩来签署了中国戏剧改革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积极响应戏剧改革,1952年组织文艺干将,在合肥举办“安徽暑朝艺人训练班”,严凤英参加了这个训练班,与来自全省的各个剧目的几百名演员一起学习、交流。    一次,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来安徽,严凤英、王少舫为他们上演《蓝桥会》。   

        演出结束后,文化部的同志赞不绝口,说黄梅戏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是大有希望的剧种,一定会唱响全国。他们邀请严凤英、王少舫去上海演出,把黄梅戏传到上海。    严凤英内心无比喜悦,上海是经济繁荣艺术繁荣的国际都市啊,黄梅戏如果能在上海叫响,就会在全国叫响。她期待着去上海演出,也有信心去上海演出,深信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艺术琼浆会在上海的天空喷发出来,盛开成绚丽、清新的艺术之花。    

        安徽重视严凤英、王少舫赴上海的演出,专门调集郑立松、余健民、刘芳松、班友书、王济源(化名)等文艺人才帮助几位演员,他们中有画家,有艺人,有音乐家,主要排练《打猪草》和新戏《柳树井》、《新事新办》。     

        《柳树井》、《新事新办》要有新的音乐,这任务自然地交给了王济源。回到军营,王济源花了一个通宵把两个戏的唱腔都写好了。第二天一早,交织着完成任务的兴奋和对作品反响急切期待的心情,他来到民众剧场,把《新事新办》的谱子交给王少舫和王文治。王济源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严凤英的评价。消息传来,严凤英不满意,说按谱子去唱,没有黄梅戏的味道。  

        王济源来到钱牌楼严凤英的住所。  

        门是开着的,一踏进门,严凤英迎了上来,说:“进来吧,茶为你泡好了。”    

        面对严凤英的热情,王济源心中一暖,有些拘束,不知说什么好,说:“我们开始吧。”    

        “不忙,先喝茶。”严凤英热情地招呼,大方、稳练地端起白瓷壶倒着茶,一股清香弥漫开来。    

        王济源却激动地讲开了:“听说你对我谱的曲子不接受?黄梅戏音乐好听,但有些地方“黄”了,我认为要让黄梅戏更好地发展,要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柳树井》、《新事新办》是新戏,音乐也要创新,要有时代感。”

        《柳树井》是老舍的作品,讲一个被封建婚姻制度逼上绝路的青年妇女招弟的故事。因家境贫寒,招弟被爹爹以五斗米卖给人家做童养媳,受尽婆婆、大姑子的折磨。为了让严凤英深入理解,王济源还说起白毛女的故事,说得严凤英眼睛红红的。 

        王济源深情地唱了两遍,严风英跟着唱。唱到“找不到地方哭声我的爹娘”时,严凤英放声哭了起来:“我就是童养媳啊,我演,我唱,按你的谱子去演去唱。”

        他们的交往自然地多了起来。身穿解放军军装的王济源,是那么有才华,唱词、曲调他都懂,谈吐中显示了对黄梅戏的各种腔调了然于胸。严凤英崇拜知识分子,觉得与他在一起很有收获,对自己的黄梅戏表演很有帮助。    

        那时,黄梅戏没有专业作曲人员,也没有固定的谱子,都是艺人间代代相传,新艺人凭记忆传唱,有些由自己发挥。严凤英是发挥得最好的演员,王济源常常帮助严凤英记谱,她一面唱,他一面记,然后一起研究,如何唱得更好听。    

        有了专业知识深厚的王济源的帮助,严凤英感到自己的演唱像鱼得到江海的哺育,更加自由,更加舒缓。

        黄梅韵  黄梅调

        黄浦江上扬清波

        1952年11月,黄浦江泛起了春潮,一股疯狂的黄梅戏热席卷了上海,使繁华的上海滩一夜之间万人空巷,纷纷去观看黄梅戏演出。剧目有严凤英、丁紫臣主演的《打猪草》,王少舫、严凤英主演的《新事新办》、《蓝桥会》,王少舫、潘璟琍主演的《路遇》等。

        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卷入了黄梅戏的热潮之中。“小女子本姓陶,天天打猪草”、“春开牡丹夏开莲,茅棚内走出蓝玉莲”、“驾起云头离仙境,飘飘荡荡下凡来”在大街小巷传唱。大小报刊争相刊载介绍,盛赞黄梅戏醉人的“泥土芳香”。著名作曲家贺绿汀、著名编导张拓等专家纷纷撰文赞赏黄梅戏,说黄梅戏像一首“优美的牧歌”,是农民对“青春生活的歌唱”。

        1952年11月19日的《安徽日报》报道了这次演出:“音乐家贺绿汀在《大公报》上发表评论说:‘我认为上海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上海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应该重视泗州戏和黄梅戏在上海的演出,他们是来自大自然的农村,他们是在日晒夜路风吹雨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演出,无论是音乐、戏剧、舞蹈都是淳朴、健康的,但是又很丰富,活泼生动。在他们的演出中,我仿佛闻到了农村中泥土的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芳香。’”

        “左铉同志在文章中写道:‘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在《蓝桥汲水》一戏中,身段、甩袖几乎都与昆曲、京戏相媲美,而且眉宇之间,时时使人感到她是一个有着悲惨身世而强自挣扎的女子,她有着较好的演古装戏的根基,而又能不为古装戏的程式动作所束缚。在《打猪草》里,她又以一个活泼、明朗、愉快、好强的女孩子的形象出现,在载歌载舞的场面里,使人感受到了农村中愉悦、欢乐的气氛。’”

        这次演出最受欢迎的是花腔折子戏《打猪草》。

        严凤英非常喜欢这出戏,她早年向丁永泉、潘泽海学过唱腔,后来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了大胆加工,唱起来更接近民歌,更婉转,更符合一个小姑娘的性格,加之她小时候与伙伴一起打过猪草,对那种生活,那种心态非常熟悉,她与王少舫一起设计舞蹈,糅合进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把一个打猪草的农家姑娘演得生动、逼真。

        有文章这样写道:“《打猪草》的演出时间不过二十分钟,却是那样深刻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人们热爱他们……严凤英的表演是非常出色的,她完整地创造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农村少女形象,使人怀念不忘。这二十分钟的演出,简直是欣赏一首优美的牧歌,这是农民的青春生活的歌唱。”

        不久,严凤英还担任了安庆市的青联委员。地委书记许少林关切地对她说:“新社会了,人民当家做主,要建设好国家,繁荣文化,我们一定要把黄梅戏唱出去!”    

        “请许书记放心,我会努力的。我有信心,老百姓喜欢看黄梅戏呢!”    

        不仅是春天还有盛夏

        不仅是开花还要结果

        《安徽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上海的演出告诉了人们,民间的戏曲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黄梅戏是过去没有被人重视,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鲜花。”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歌剧院向安徽黄梅剧团学习了《打猪草》等剧目后,在上海演出。周恩来在视察时看到了,非常喜爱,回到北京就向文艺界介绍。曾希圣听后非常高兴,说周总理都这么喜爱黄梅戏,同志们啊,我们不能身在宝中不识宝啊,黄梅戏要大力扶持。    1952年12月16日,安徽省文化局、安徽日报社和省文联筹委会联合召开了关于黄梅戏的演出座谈会。      

        围绕黄梅戏要怎样发展,怎样走向全国,大家各抒己见。严凤英说得很动情,她说原来是喜欢就不顾一切跟上黄梅戏班子唱戏,也经历了种种艰辛与坎坷,现在,政府这么重视黄梅戏,她会满怀感激地唱下去,唱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省文联筹委会主任戴岳和省文化局副局长杨杰最后发言。杨杰说:“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个财宝,给它指出发展方向,这说明我们文艺界的水平不高,对毛主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领会不够。我们还须加强学习。安徽省的文化遗产很丰富,我们应该去发现这些优秀的遗产,加以研究、整理。”    

        1953年3月5日,安庆江面上几艘警船驶过。    

        毛泽东坐船巡视长江。船到安庆,他让人将船泊在岸上,听市委领导汇报工作。他问了一些民生问题后,又问到了陈独秀的后代和黄梅戏的情况。    

        毛泽东指出:“我看过大家对黄梅戏的评价,评价很高的嘛,要把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抢救过来,把它搞好。”    

        黄梅戏的影响越来越大。曾希圣一拍桌子,决定成立省黄梅剧团,由省文化局具体落实。 

        1953年4月30日,安徽省黄梅剧团成立。严凤英第一个被点名调到省黄梅剧团,同时调来的还有丁永泉、张云风、查瑞和、王文治、王文龙和丁永泉的外孙女丁俊美等人,此外还调来一批文化人,陆洪非、李力平、方绍墀、乔志良、潘汉明都是这时调进省剧团,从事黄梅戏编剧、作曲和导演工作的。    

        严凤英以满腔热情投入到黄梅戏的天地里。配合形势的发展,她和同事们排演了许多新戏,还移植其他剧种,剧目有《柳金妹翻身》、《江汉渔歌》、《木兰从军》、《玉堂春》等等。一年排十几出戏,她有使不完的劲。人们劝她歇一歇,她说:“不累不累,旧社会把我当棵草,新社会把我当做宝,我要好好排戏,才对得起观众。”    严凤英心里的确是这么认为的,过去,她在哪里都会遭受凌辱。如今,政治清平了,她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没人喊她为戏子,而是称她为演员,甚至是艺术家了;不必为生活担心,不怕遭受流氓骚扰。她要全身心投入到黄梅戏的排演上,她有个信念,要让黄梅戏从安庆走向安徽走向全国!    

        (摘自《严凤英一家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版,定价:2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