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文频道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2月01日 星期二

    这是一位真正的90后,一个在校高中生所写的文章,也许不够成熟,也许有失偏颇,甚至可能锋芒过露,但他忧患意识强,直言不讳,而且独立思考,这就很可贵了。

    忧,所以思

    ——一个中学生的观察与思考

    张千帆 《 书摘 》( 2011年02月01日)

        为什么大家都不高兴

        在中国,“高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群索居过。

        本来,“高兴”应该有很多很多朋友:有生活富裕而高兴的,也有生活贫穷但同样高兴的;有享受世间的繁华热闹而高兴的,也有喜欢恬静孤独相处而高兴的;有事业成功而高兴的,也有事业暂未成功但为自己能坚守信念而高兴的……

        而现在,好像所有的人都排斥高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家都无法体验到高兴是什么感觉。

        工人、农民不高兴,因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看不起病,住不起房,读不起书,哪能高兴得起来?!富豪、款爷不高兴,他们或者因为更大的物欲无法满足而困惑,或者因为第一桶金的龌龊而焦虑,或者因为社会的仇富心理而担忧。按理说,最有理由高兴的是那些捧着金饭碗的公务员,可他们同样不高兴。贪官们提心吊胆不高兴,清水衙门的官员们因为眼红不高兴。中国的学生就更不高兴了。世上三样苦,摇船打铁做豆腐,全都比不上中国学生苦。负担重,压力大,前途迷茫,学生们怎么高兴得起来?

        一个社会,有一些不高兴的人群是很正常的,也是任何社会无法回避的,可是各个阶层的人都不高兴,就有必要好好检讨一下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曾经奉行的价值观被打得支离破碎。虽然我们是儒家文明的发源地,但实际生活中盛行的却是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卫道士们忽视了社会的根基在于家庭,津津乐道地宣传国家至上。连教育部这样传承文明的专业部门,组织学生春节“六拜”,也轮不到拜父母。这种假大空的德育,只会培养出言不由衷说大话假话的伪君子。事实上,信守一个相对恒定的价值观,引导民众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是让整个社会高兴起来的基础。因为一个注重精神生活、有恒定价值观的人,就不会更多地以物质的获得作为高兴产生的原因,就更容易获得高兴的体验,也更容易凭借精神力量,让这种高兴的体验更持久。但现在的舆论导向,却一直在剥夺国人心中的真爱,国人的价值观变得越来越混乱,这同样使得他们无法获得高兴这种美好的情绪体验。

        除了表现在价值观的混乱上,还体现在社会公平的失衡上。这种失衡造成了赢者通吃的赌场局面。官大一级压死人,有钱能使磨推鬼。谁的官大,谁的钱多,谁就掌握了真理。只要官职带了长,只要金钱堆成山,他就精通各个领域,就可以对各方面指手划脚,下面的人就只能唯唯诺诺,服服帖帖。这样的社会生态,助长了国人本来就严重的攀比心理。攀比永无止境!除了有限的几个人,有谁会感觉到自己的官已经足够大,自己的钱已经足够多呢?这种攀比影响了人的心态,使绝大多数人都感到没有高兴起来的理由。

        如果仅仅是大家都不高兴,还不会出什么大事。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已经普遍陷入了焦虑。分配制度依然有失偏颇,做蛋糕的得到的少,他们在生存危机中焦虑;分蛋糕的得到的多,他们在违法危机中焦虑。焦虑的人多了,有问題行为的人就多了,社会和谐就出问题了。最近一个阶段,疯子杀人甚至是杀小学生的恶性事件时有所闻。

        经济越来越发展,民众却越来越不高兴。由此可见,高兴不仅仅决定于物质条件。社会更公平,制度更公正,信念更坚定,这个社会的高兴度才会越来越高。

        浮躁危机

        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浮躁过!经商的人梦想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渴望一夜暴富;娱乐圈的人不惜“潜规则”折磨,渴望一演成星;专家教授们不再安心学问,渴望一举成家;人民公仆们不愿脚踏实地,渴望一步登天……

        由此,我想到了学术界的腐败现象:仅2009年一年,就有西安交大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本该是洁净的校园,如今却如此肮脏,这简直就是荒唐!

        学术腐败只是冰山一角。由此我们要探究,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轻浮急躁这种浮躁心态在国人当中“遍地开花”,究竟是为什么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过去人们信奉着这些,崇尚着这些。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那些精神缺失、不讲道德、没有信用的人却生活得“有模有样”,那些坚守传统文化的人却生活拮据、捉襟见肘。这样的强烈反差,催生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否定。进而信仰破灭、精神颓废,由此滑入了急功近利的轨道。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充斥眼球的都是理财投资类的书;影视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家住豪宅、出门宝马;报纸刊物上,创业之途一路凯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早已充斥着太多浮躁的气息……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变革时期,原有的社会结构、制度不断被打破,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这样一种不完善、不规范、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商人可以一夜暴富,官员可以平步青云,学者、演员可以一炮走红。这或许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具有共性的特征。而所有这些,等于给国人树立了一个个不付出努力却同样可以成功的榜样。这些身边的榜样使更多的国人确信,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以更便捷的途径、更快捷的速度,获得不需付出努力的成功。

        浮躁的社会心态或许还与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歪曲理解有关,与我们的社会教育有关。许多国人认为,西方世界就是如此浮躁,而且他们取得了成功。事实上,西方国家并不是我们传说中或者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的社会或许比我们更务实。我就听老爸讲过,他在西班牙看到一座教堂,已经建了一百二十多年,至今还在建,还没有完工。为什么?人家追求的是质量,是传世之作,而不是献礼工程,不是豆腐渣工程,不是一夜之间的拔地而起。

        更要命的是,这种可怕的浮躁心态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管理中。异想天开的发展规划,脱离实际的奋斗目标,激动人心的富民口号,片面错误的考评制度,所有这些,现在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这种社会管理,等于从权威的角度,在名正言顺地诱导着、激励着、强化着、逼迫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萌动和升腾。

        浮躁是一种危机,它使中国丧失了精神支柱,迷失了前进方向。中国不需要更不容许浮躁! 

        我们要有信仰。信仰是一种恒定的信念,是比生命还重要的精神寄托。有了信仰,努力的过程就将变得快乐而充满生机。我们曾为去拉萨的朝圣者的虔诚而泪流满面,他们可以衣衫褴褛,可以食不果腹,可以尘满面、鬓如霜,但他们去雪山朝圣的信念坚不可摧。拥有了信仰,我们就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就有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壮志豪情。

        我们要学会等待。外婆给我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场意外的矿井塌方事故,让几个老矿工困在了井下极深的坑道中。他们在漆黑的世界里四处寻找出路,但终因辨不清方向而以失败告终。精疲力竭的他们不得不坐下来歇息。一个老矿工打破了沉闷说:“我们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静静地在这里坐上一会儿,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于是大家沉静下来。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变得很敏锐,逐渐感受微风在他们的脸上轻轻拂过。于是,顺着风的来处,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

        在很多情况下,心躁则暗,心静则明。心躁能使人走向死亡,心静能帮人走向新生。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摘自《忧,所以思——一个中学生的观察与思考》,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定价:2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