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的台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就在改革蓬蓬勃勃开展之际,作为这场改革的策划者、发动者和推动者的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突然去世。为稳定政局,当天下午7时,在蒋经国去世后3个小时,中国国民党举行了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立即做出了两项决议:1.“转请政府指派大员办理国丧事宜”;2.“对李常务委员登辉同志,根据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继任中华民国总统职位”。副“总统”李登辉虽依据“宪法”顺利继任“总统”,但还不能算是最高执政者。因为在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时代,一切权力均集中于国民党之手,国民党中央主席才是政治舞台的中心角色。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时,均实现了党政一元化领导。而李登辉作为第一任台湾本省籍“总统”,由他执掌党政大权,势必引起元老派的不安与担心。于是,以国民党第一线的实权人物中国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李焕等为一方,以宋美龄及原在蒋、宋身边工作的元老幕僚人物为另一方,在拥立还是压制李登辉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在这场斗争中,宋美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按照党章规定,国民党主席应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人选应是深孚众望之人。在蒋经国去世不久,两派都曾主张暂时不设置主席,但出发点不同:李焕等认为李登辉虽继任“总统”,当党主席似乎亦不成问题,但由于他在党内“缺乏实力与威望,因此他的继任难免予人‘不够强’的感觉”,尤其在上层未能达成共识前,若贸然推出李登辉,即便当选,也不可能高票,这反而有损李登辉的威望,不如让李登辉打好基础,巩固地位,以待时机成熟。以宋美龄为代表的元老派则担心一旦由台湾籍的李登辉执掌党政大权,将会失控。他们的想法是让一位大陆籍要员任党主席,以牵制李登辉。原计划推出“行政院长”俞国华,“不料俞国华本身形象太差,不是李登辉的对手”。又要推李焕,为李焕拒辞。情急之下,甚至有人提出让已90高龄的宋美龄再披挂上阵。因选不出合适人选,他们提出暂不设代理主席,等到几个月后的十三全大会再作决定。
事态的发展,打破了国民党上层的打算。一方面,外界对国民党主席空缺一事谣传纷纷,为此,国民党还专门在党报《中央日报》的头条予以辟谣,“执政党蒋主席经国先生甫过世,外界就有许多关于继任主席人选的揣测之言,使执政党有关方面遭遇许多困扰。事实上,执政党中央核心人士连日来在哀思之中,一心一意奋勉工作,无暇他顾”。并明确说明了作为国民党主席所应具备的条件:“总理过世时,总裁继志承烈发扬党的团结精神;总裁过世后,蒋主席也一脉承传,不辱使命。如此,执政党主席出缺,不论继任的领导人选是谁,必定会具备相同的条件:能孚众望,能遵循党精神传承的一贯脉络,并推动党的革新和开放作为,完成蒋主席的遗志。”另一方面,李登辉继任“总统”后立即开始了一系列动作:他每天去设在“荣总”医院的蒋经国灵堂一次;按顺序逐一拜会国民党元老宋美龄、严家淦、张群、陈立夫、俞大维、谷正纲等,“除就当前国事,向他们请益外,也对其他问题与资政们恳切交谈”;拜访“总统府战略顾问”刘安琪等人;接见“五院院长”,提出施政要点,要求他们“坚守岗位”;接见各国“驻台大使”;接见“国防部长”郑为元,“参谋总长”郝柏村及各军种司令,“垂询国防战备现况”,指示安全问题;复电国民大会全体代表,“期盼协力同心,奉行蒋故总统经国先生遗嘱,早日完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使命”;主持中常会“十二人小组”会议,讨论蒋经国生前批准的“充实中央民意代表机构方案”,以示将继续执行蒋经国的路线,“改革的步伐并未停顿,反而愈益奋力迈前”。李登辉的这些活动,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均及时做了报道。有书对其评论道:“李登辉的这些动作,面面俱到,层次清楚,规矩分明,深得官场要领,被赞为‘可圈可点’,其声望上升较快。”
在各方压力下,李焕等人经过征询国民党元老及中常委们的意见,决定先推选一位代理主席。1月25日的《中央日报》对此做了报道:
中国国民党蒋主席逝世后的主席职务,经过中央委员会李焕秘书长等人与党内元老及中常委员进行意见征询及沟通后,对人选及产生方式,将在最近期内的中央常会中有所决定。……连日来,李焕秘书长等与党内元老、全体中央常务委员等广泛交换意见,了解他们对于继任党主席产生方式的看法。
由于执政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已决定于七月七日召开,届时将依据党章选举新任主席,因此对于七月七日前的主席职务,一般的意见,倾向于推选一位允孚众望的中央常务委员代理。
根据中国国民党党章的规定,党主席对外代表中国国民党,对内综揽全党党务,责任重大,复由于执政党正在进行六大政治革新议题的研议及推动,以及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开,党内许多大事等待决定,势须及早推选党主席的代理人选,俾能在蒋故主席所奠定的深厚基础上,继续党的灵活运作与革新工作。
“行政院长”俞国华为洗刷外间关于他与李登辉争权的传闻,主动提出签署推举李登辉代理国民党中央主席的提案。至1月26日,除李登辉外的全部中常委30人均在提案上签了名,只待第二天中常会例会上通过。《中央日报》在头版以“执政党明举行中常会,推举李登辉代理主席”为题,发布消息称:“中国国民党中央常会定明天开会,正式推举常务委员李登辉代理主席职务。据了解,常务委员俞国华将在明天的中央常委会中提出此项建议,预计将可顺利获得全体中央常务委员的支持。”
1月27日,《中央日报》在第二版发表了两篇报道,大力鼓吹“拥李”。一篇是关于中央常务委员、台湾省主席邱创焕推崇李登辉的报道,称:邱创焕“推崇李总统登辉先生是执政党极为理想的代理主席人选。……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由于执政党的关系,一向即为国家的领导人;国家的领导人亦必为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两者实在是二而一、一而二,不可分离的,近代世界民主国家,大体上都是采行这种制度。……经国先生逝世后,李总统登辉先生继任总统,极孚众望,受到全民的爱戴……为了巩固领导中心,稳定政局,加速‘国家’建设,加强为民服务,以及沿袭执政党传统的政治体制,发挥统合力量,他赞成推举李总统登辉先生为执政党代理主席。”另一篇是该报的社论,题为《加强党政配合,巩固民主宪政》,文中说:“虽然依中国国民党党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党主席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然而现在距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尚有一段时日,党主席的继任人选确不宜延宕日久,而依政党政治的常规,推举李总统登辉先生代理党主席,必能获得海内外同胞的认同与全体党员的支持。”该文对李登辉做了高度评价:“不可否认的,在具有优良传统与光荣历史的中国国民党内,论党内资历与政治经验,李总统登辉先生属于精壮阶层,但以李总统目前的人望、才识与忠党爱国的情操,代理主席确为适当人选。尤其登辉先生在继任总统后,分别探访党国大老,谘诹善道;邀晤五院院长,期勉共力推进宪政运作;约见军事首长,砥砺忧患意识,坚强国防基础,坚定必胜信念;接见省市首长,垂询地方建设,要求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地方和谐,造福乡梓。其认真治事,谦冲为怀,无私无我的情操,在于显示其政治才识与智慧,足以领导本党迈向革新进步的坦途。”
由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代理主席似乎是已成定局。然而,宋美龄的干预差一点使此举夭折。 《80年代的台湾》一书对这一事件做了如下陈述:
1月26日下午,一封由宋美龄签名的信交给了李焕,称国民党主席应由全体党员推举,故应将此事交由7月召开的“十三全大会”解决。目前中央常委会可仍循蒋经国在世时常委轮流主持的惯例进行。当天深夜,李焕及许多中常委都接到了由宋美龄寓所士林官邸打出的电话,要求放弃拥立李登辉的提案。“第一夫人”的余威尚在,接电话的人“无不心中忐忑不安,整夜难以成眠”。在一场严峻的权力斗争中,每个人都要审时度势,选择立场。
27日,中常会例会的日子。中常委们“面色凝重,交头接耳,交换最新的讯息”。会前,李焕与俞国华及当天的会议主席、《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紧急磋商,认为如对宋美龄的意见置之不理,后果难料,决定当天会议暂不提拥立李登辉案,利用一星期时间斡旋沟通,待下次会议再提。“对外就说,等30日经国先生奉厝之后决定,比较妥当。”
中常会讨论了除拥李案之外的其他原定议程,均获通过。中常委们忧郁寡欢,对宋美龄的干预心犹不甘,“普遍的反映是有被愚弄的感觉”。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列席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宋楚瑜(不是中常委)突然站起,请求发言,获得批准后,宋楚瑜放了一炮。他说,经过数日运作,全体中常委对推举李登辉担任代理主席已取得共识,也都签名联署了提案,本该在今天会议上讨论通过,为什么又改变主意,避而不谈呢?李登辉出任代理主席是一致期望,如果此时不提,国民党的形象将被置于何地?全世界的人怎么来看这个问题?晚一天提出,就多一分损害,后果不堪设想。……
宋楚瑜一炮,使“全场愕然,面面相觑”,形势急转直下,拥立李登辉案再成会议焦点。会议主席余纪忠接过话题说:台湾内外都在注视着拥李案的发展,“今天的会议不能不对这个案子做出决定”。一阵沉默后,一些中常委先后发言支持将拥李案以临时提案方式列入会议议程,由常委会决议通过。一度搁浅的推举李登辉担任代理主席提案进入实质性讨论。余纪忠宣读提案原文,全体中常委一致鼓掌通过。余纪忠为郑重其事,要求以起立方式通过该案。结果全体中常委均起立鼓掌,正式通过推举李登辉代理主席职务。
当晚,士林官邸的电话通到“总统府”,称要求暂不讨论代理主席事,并非针对李登辉本人,请不要误会。次日,新任国民党代理主席李登辉登门拜访了宋美龄。
1988年7月7日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8日,宋美龄莅临大会会场,她“身着淡色中国传统旗袍,雍容华贵,于上午十时十五分由李代主席登辉先生陪同,抵达十三全第一次大会会场”,“所有出、列席人士起立鼓掌,热烈欢迎”。“李代主席首先代表所有出、列席人士,恭向蒋夫人表达诚挚的敬意,并推崇蒋夫人对国家与党的贡献。李代主席并指出,蒋夫人相当关切党国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每次发表谈话,对全国同胞、全体党员都多所勖勉。”李登辉致词后,即恭请蒋夫人发表谈话。宋美龄在问候了与会同志后,委请大会秘书长李焕代为宣读那篇《创新而不忘旧,前进而不忘本》的意味深长的谈话讲词。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国民党十三全会定于民国七十七年七月七日集会于复兴基地台北近郊,是日为历史上卢沟桥事变日,深具意义,余今与会,目睹各界同志,济济一堂,实深感慰。尤忆民国十三年一全大会集会广州,与会同志,朝气蓬勃忠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余当时在座,曾亲聆总理昭示,组织有力政党,以党改造国家。
国父九十四年前革命创党,先俨耀如公为总理密切伙伴,掩护同志筹助经费,余家为秘密集会处所之一,因而遭致清室悬赏通缉,被迫举家仓促逃避东瀛。国内有志青年纷纷响应,诸如无数成仁党国元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历经推翻满清创立民国,兴办黄埔军校,总裁受命东征北伐,统一全国,抗日军兴历时八载,始获胜利,得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复台澎,其艰难困苦,非身历其境无法体会。而今复兴基地,照耀光明之火,为大陆十亿同胞之所寄。北伐成功至抗战开始,未及十年,其间军阀割据,共党猖乱,日本一再侵犯,人民水深火热,全面抗战,阵亡将士及被日军蹂躏杀戮同胞,更不计其数,诸凡前者之牺牲,始有今日之党国。
各位同志熟谙党史,当已了然于胸。三全大会,总裁昭示:“保证国民党光荣历史的基础”,四全大会昭示:“党内团结为御侮图强之基”,民国二十七年临全大会,总裁提示:“国民党必须坚强团结”、“强化全党”,十全大会昭示:“健全组织”,悉皆本党应奉行之准则。眼前正值紧要关头,老成引退,新血继之,比如大树虽新叶丛生,而卓然置基于地者,则赖老根老干。于今党内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者,不乏当年驰骋疆场之斗士或为劳苦功高之重臣,其对党国之贡献,丝毫不容抹煞,当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夫国之强,党之壮,赖有一定之原则,连续生存之轨迹,创新而不忘旧,前进而不忘本,当年国父如不建党立国则无今日之中华,台澎依旧日本殖民地,饮水思源发人深思。
诸位与会同志,选之各界皆党之精英,对党忠诚,为党策谋,此次集会一堂,历时一周,望能竭精殚智,排除自私,捐弃己见,一切以党国为先,以复兴基地为起点,拯救十亿大陆同胞,庶几不负总理、总裁及元勋先烈在天之灵。惟今时逾半世纪,世局不停动荡,总理、总裁昭示之真义未变,吾党之原则亦未变,今后党之发扬光大,有赖纪律之恪遵,有品有德优秀人员之引进,然而其不容变者则是党之精神、党之原则、党之方向及党之纪律,其不可有者则为藉党逞私欲,个体求眩众,标新立异,动摇国本;坊间新闻媒体对国事之批评与建言,应诉诸社论专栏,堂堂正正供大众判读,如任意制造民意,混淆视听,则非所应为,而为国人所共弃。总理创五族共和,志在团结;同为汉族,自无所谓独立之理。以美国之崇尚民主自由,不惜内战,制止分离,其理自明。夫崇尚民主,慎防尔“民”我“主”。如今社会正受冲击,人民企求法制民主,持旧创新,在在需求准则。
党设主席表率全党,其产生应根据宪章,不宜草率为之。各位同志身负重托,心系安危,自当内和不同外纳舆情,求新而非排旧,守纪而非乖张,法律必须严格遵守,暴乱亟应依法切实制止,庶几可以推行民主巩固经济,在党主席领导下群策群力继续发扬本党辉煌历史,余饱经忧患,志切党国,肺腑之言,提供各同志参省。
7月13日,国民党十三全会第十次大会上电向蒋夫人致敬:
夫人在本党革命历程中,辅弼领袖,翼赞中枢,明辨真伪,为世警钟,义正辞严,全党共钦。此次大会蒙夫人关怀,亲临训勉,与会同志同深感奋,谨致最崇高之敬意。
这次大会通过了新任国民党主席李登辉的提名,增聘严家淦等72人为中央评议委员。李在公布前项名单前指出:“所有蒋故主席生前聘任的中央评议委员都继续留任,委员排名以年龄先后排列。”在新增的中央评议委员中,有10位是现任中央常务委员,在现任31位中常委中,比例达三分之一,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各界讨论的兴趣。岛内多位学者专家就此接受访问时指出,“新血注入下一届的执政党中常会已可预期,除了显示执政党权力核心的新旧交替与经验传承的意义之外,也说明了执政党在面临环境变迁时,兼顾革新与安定的决心”。
此后,宋美龄逐渐淡出政坛。1991年9月,宋美龄再度离开台湾,远赴美国颐养天年。
(摘自《百年宋美龄》,人民·联盟文库,江西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定价:4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