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程管理学院面向时代需求,通过重新认知学科特点,立足数智创新发展新趋势,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思政引领、数智赋能、实践拓升”为核心理念的“一核、双翼、四协同”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数智驱动和赋能工程管理教育转型升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对接与质量跃升。
“一核”:强化思政教育引领 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秉承“五育并举”理念,顺应“数智时代”新需求,以“大工程观”为导向,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确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系统思维、实践能力、管理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实践创新人才”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嵌入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双翼”:数智赋能课程体系 推动专业转型升级
学院面向新时代对数智化工程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构建“课程+数智”的工程管理人才课程体系。通过深入分析工程管理专业与数智技术的交叉融合点,挖掘专业架构的数智知识增项,补充并优化主体培养体系的关键知识点、知识单元和知识模块,将大数据、人工智能、BIM等数智科技有机交叉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先进的数智技术,提升综合素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岗赛课证”“四元融通”模式,融入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全国智能建造大赛等大赛机制,深入实施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多元立体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有力驱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转型升级。
“双翼”:构建实践教育体系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资源资产数智工程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管理BIM创新实研校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与湖南建投集团、建银咨询等知名企业共建高质量校企创新实践实训基地,打造优质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教育资源。重塑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四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创新创业训练”等层层递进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基于Python的工程大数据综合实训、BIM软件应用、BIM工程估价综合实训、BIM5D工程项目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基础技术能力、数智能力和融合能力,同时通过全国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智能化项目管理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体系化培养。
“四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以“项目共研、平台共享、资源共建、成果共用、人才共育”为导向,构建“校内、校校、校地、校企四协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对内打通科教结合渠道,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实践平台共建,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破壁、交叉、协同;对外秉承开放办学理念,深化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模式,搭建工程管理类专业联盟、产教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等产教融合平台;同时,通过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协同机制、组织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教学改革协同联动机制等产教融合一体化运行机制,“校内、校校、校地、校企”多主体技术融合共建专业、人才融合共建教学团队、资源融合共建实训基地、思政融合共育人才,为坚持立德树人、拓展育人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载体和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培养体系实践成效显著
立德树人效果显著。自专业新培养体系实施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超过80%,如在暑假“三下乡”活动“慰问与调研湖南省‘脑瘫村’”的优秀表现在社会和全校范围得到宣扬,“微笑‘慢天使’志愿服务队”获得团中央的百佳创意短视频奖。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10项能力指标评价好评率在95%以上,其中7项好评率为100%。
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院学生在各项竞赛中具有更强竞争力,近3年,学生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项26项,获奖学生近90人次;培养、驱动并强化了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2项(包括国家级12项、省级8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的数量逐年增加。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学院获得“1+X”证书试点院校认证,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3个,创立了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师BIM创研中心、学生工作坊,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系化培养;建成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与优秀企业合作、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渠道;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升,多名教师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和人才项目多项。
未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而努力。
(作者:颜红艳 向占宏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