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许身国威壮河山

    ——读《英雄大爱》

    作者:付 凯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12版)

      2024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原子能出版社修订、再版了胡银芳撰写的《英雄大爱》一书。该书不仅是对邓稼先及其家人的礼赞,也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书中用文字和图片搭建起一座桥梁,将伟大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人性之美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英雄大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邓稼先的精神轨迹;也是一束光,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更可见一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缩影。

      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被选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主攻手。从此,邓稼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从1958年8月加入原子弹研制团队,到1986年7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邓稼先艰苦创业的28年,是对祖国、对同志、对家人坚守诺言、矢志不渝的28年。

      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的时候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是很真切的写照。有人曾经问邓稼先,在与世隔绝的荒原戈壁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回答说:把艰苦当考验,把困难当动力,把攻坚当乐趣,把攀登当日常,把创新当生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仅仅2年8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一年,邓稼先43岁,朱光亚43岁,周光召38岁,于敏41岁。这些中国核工业的栋梁之材,当初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他们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意义。

      在《英雄大爱》一书中,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以口述形式带读者重温了邓稼先浓厚的家国情怀。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业突出,导师打算推荐他去英国继续深造。然而,邓稼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有资料显示,他那时候每月的工资是650斤小米。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为了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按小米计算工资,在发工资前一天,按照当天小米的市价把工资折算成货币发放。按照1955年的货币价值算,650斤小米约合68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7美元。如果邓稼先留在欧美国家做研究员,收入将是他在国内工资的57倍。

      在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赶了回来,到医院看望他。就在医院的这次会面中,杨振宁曾问邓稼先,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得了多少奖励。许鹿希当时说,给了10元。邓稼先补充了一句,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种不计名利的家国之爱,早已深深熔铸在邓稼先的血液中。

      邓稼先曾说过,这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两弹一星”的辉煌绝非个体的成功,而是凝聚了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共同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2017年,在纪念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50周年时,一张1966年12月氢弹理论设计文件前两页的照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负责人: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参加人: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周毓麟、黄祖洽、秦元勲、江泽培、何桂莲、李德元、符鸿源、孙和生、郑绍唐……”照片上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兢兢业业的苦战攻关。

      这些英雄的群像共同传递出“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对每一位读者而言,阅读《英雄大爱》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望,更是对自身信念与家国情怀的一次深刻审视。正如书中所呈现的,那些闪耀着信仰光芒的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作者:付 凯,系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编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