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近日,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发布,上海原创、上海出品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万里归途》《人生大事》,以及电视剧《繁花》《三体》《城中之城》等7个门类11部作品获奖,再创历史新高。
这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上海文艺创作生产坚持与人民需求紧密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不断推动跨界融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既充分反映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又对今后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多出精品力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取经,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厚营养,作品才能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为人民创造,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要用内涵深刻、质朴清新、刚健有为的优秀作品丰富滋养人民内心世界,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艺创作要正视新时代新消费群体的立体化与多样性、精细化与品质化、个性化与小众化的发展态势,分类分层分众了解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及时合理调整生产组织和产品服务,更好实现供需匹配。“为人民创造,为人民服务”,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更要关注并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从内容创作到产业发展全链条的服务意识。
创新创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竭动力。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离不开创新创造;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离不开创新创造;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同样离不开创新创造;而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更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
这就需要在设置载体、搭建平台的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表现形式,拓展文化市场的消费边界,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革命文化的刚健、先进文化的兴盛,共同铸就文化自信的底气。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用中国话语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用文学、艺术、影视、戏剧等文化产品和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以及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彰显文化自信,明确告诉人们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人们在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中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
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方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黄凯锋 何一伟,均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