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前不久,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落下帷幕。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杆性节庆活动,今年的艺术节在推动中外交流、引领文艺发展、加快文旅融合、提升全民美育、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不断贡献力量。艺术节期间,共有近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个省区市的1.6万余名艺术工作者,以370余项、1600余场高品质、高流量、高能级演展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观众参与。
多年来,艺术节始终注重国际性,让上海变身为全球艺场的“必选项”。本届艺术节“名家名团”的含金量、“首演首展”的占比量再创新高。维也纳爱乐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等,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阿库·汉姆舞团等,以及《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等展览,让艺术爱好者足不出“沪”就能欣赏世界艺术。丰沃的文化积淀、艺术节品牌的集聚效应,夯实了上海成为“必选项”的基础。
还有一个显著变化,即名团来沪,更加主动深入城市文化肌理,合作内容走向纵深。今年,柏林爱乐和北京人艺先后为“名团驻演”辟出了新路,通过丰富的演出和活动,打造“上海主场”,成为现象级的城市文化事件。伦敦交响乐团、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德国邵宾纳剧院等纷纷在上海舞台演出,体现了上海对全球优质演艺资源的吸引力。
坚持人民性,则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贯穿始终的一项原则。艺术节用文化惠民编织出城市艺术经纬线,以城市为背景打造社会美育大舞台,让更多人享受艺术的滋养,享有惠民利民的“获得感”。
城市就是一座大剧场,公园绿地、潮流商圈都是艺术表演的场地。艺术节的“艺术天空”板块已举办十年,今年打造的“非凡贝多芬”户外交响音乐会,创下上海户外景观演出新纪录。68台126场境内外优秀剧目覆盖中心城区和五个新城,让“过一条马路看一场戏”成为常态,更让“早班晚艺”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优质演艺资源不仅同城共享,更外溢至江苏无锡、浙江南浔、安徽黄山等分会场,长三角人民同享共乐。
艺术节将最优质的艺术内容作为城市美育的养分,通过33台94场“艺术教育”活动覆盖各年龄段观众。名家大师走进复旦、上戏等高校以及各个社区,开展大师课、艺术导赏,使整座城市都成为感知美、认识美的大舞台。今年艺术节还提高了公益惠民的力度,通过16场活动让更多特殊人群无障碍享受艺术。
文化惠民没有终点,每年艺术节的大幕落下,就是我们新一轮工作的开启。我们期待,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目标,通过优质艺术资源供给,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开放的艺术视野、更加多元的创新实践,为这座城市输出更为丰沛的文化滋养、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上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本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