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一本旧书可换一份新鲜蔬菜。”前不久,一场别出心裁的“以书换蔬”活动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活动消息提前发出,不少攀枝花市民专门携书前来。500斤蔬菜很快换来400本图书,这使得村里“三味‘蔬’屋”的藏书量再次得到扩充。
联合村平均海拔2000米,年日照时长达2700小时,蔬菜病虫少、品质高,一向不愁卖。几年间,联合村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随着“蔬菜创富实验室”“三味‘蔬’屋”“艺术大菜场”等设施陆续投用,该村“文艺范儿”越发浓厚,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热门去处。
联合村是四川用城乡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四川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加速形成。
而今,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让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共同发展,让村民与市民共享高品质生活,有力拓展了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依托资源 做强县城产业
“我们把纯度99.8%的钛金属提纯到5个9(99.999%),每吨的价格就能从不足20万元提升到60万元。”在四川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昌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公司副总经理王会云指着一个直径一米、高约两米的圆柱体钛锭告诉记者,“这块钛疙瘩,价值超过400万元。”
钛锭旁边,一台电子束熔炼设备正在有序运转,还有一台正在调试,即将投产。王会云介绍,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高纯钛生产工艺的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据悉,该公司一期项目年产高纯钛1400多吨、高端钛(合金)3000多吨,为我国半导体溅射靶材、粉末冶金、3D打印、航空航天等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凉山、攀枝花所在的四川攀西经济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使工业成为这片土地上一张闪亮的名片。特别是这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约7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钒钛工业潜力无限。王会云告诉记者,攀钢炼钢后的废渣大量含钛,西昌创润正着眼于此开展技术攻关,有望以较低成本从废渣中提取高纯钛。
同处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钢城集团凉山瑞海实业有限公司,则通过技术处理,将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的废渣变成砂石产品。这种技术既能有效消纳固体废物,也能将其产品作为天然砂石的优质替代品,用于公路、房屋等建设。该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戚明强表示,公司也正聚焦固废中的钒钛资源进行技术攻关,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成立于2021年的劲丰钒钛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钒氮合金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2万吨钒氮合金产能,占全国的20%,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钒氮合金,被称为‘工业味精’,钢铁中加入一点点钒氮合金,其强度、韧性、延展性等性能都将大幅提升。”该公司总经理刘隆说,公司边建设边生产,2023年生产钒氮合金3036吨。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罗旭刚说,四川以“一盘棋”思维,在攀西经济区,以钒钛和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为核心,以产业链分工为导向,整体统筹工业园区的功能分工与布局优化,推动攀枝花和凉山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共建钒钛、稀土优势产业集群。
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做强县城产业支撑,切实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四川地理差异明显、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禀赋各异、各具特色的五个区域经济板块——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目前,成都平原加快“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进程,川南协同重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川东北共同打造汽车汽配产业集群,川西北做好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各经济区均依托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做强优势产业,增强县域发展动力和承载能力,为推进城乡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良种良法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米易米易,吃米容易。”流传在攀枝花市米易县的民谚,生动描绘出这里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穿境而过的安宁河带来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加之攀西地区充足的阳光,为该县成为四川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3年,米易县粮食生产总产量达11.65万吨,蔬菜产量达55.64万吨。
“我们刚收完水稻,赶紧开始移栽番茄苗,实现了无缝连接。”撒莲镇安全村村民邓世安正在大棚里种植番茄,他告诉记者,米易番茄连年畅销,亩产值可达5万元。
撒莲镇位于安宁河畔,是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5月至10月种水稻,10月至次年4月种蔬菜,让这里的土地每一天都不浪费闲置。近年来,米易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7.9%。良种良法的应用,使得水稻亩产从500公斤增长至如今的800公斤。
良种良法,也让凉山州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蓝莓采摘期提前了2个月,取得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
记者在园区连片的大棚内看到,一株株蓝莓树并未种进地里,而是种在一个个花盆里。晴山蓝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坚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无土栽培技术,可更加精准地控制蓝莓的生长环境,“比如,利用水肥一体技术自动精准滴灌,可将每株蓝莓的施肥量精确到克”。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密密麻麻挤满枝头的蓝莓,果实比市场上常见品种大得多,其中不少已经变成蓝紫色,等候采摘。“市场上常见蓝莓的果径一般为8至15毫米,我们选用蓝莓新品种,平均果径达到18至22毫米。”黄坚说,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合作,成功应用“果期调控技术”,使蓝莓采摘期提前到10月,并可持续至次年5月。
“国庆假期就可以采摘蓝莓啦,价格比12月份要高出一倍。”黄坚说,提前上市不仅增加收益,也为次年的果苗修整留下了更为充足的时间。
目前,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余亩,晴山蓝公司依托品种、技术、营销、管理的优势,成为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现代精品果蔬产业的龙头企业。2024年上半年,该园区蓝莓产量1800余吨,蓝莓销售额超过1亿元;今年年底前预计完成采摘400吨,产值超过3000万元,全年将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
同时,该园区在建设、日常劳务用工中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群众务工收入。园区每年支出土地流转费用约500万元,提供劳务就业10万余人次,支出劳务费用约1600万元,充实了群众的“钱袋子”。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在推进城乡融合进程中,着力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四川新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5个,加快建设21个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
衔接互补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我原来在贵州从事展柜定制工作,去年回到家乡进厂上班。”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安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工人龙爱美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工作安稳了,还能照顾孩子,很幸福!”
巨大的生产车间内,12条成品鞋生产线正全速运转,预计今年产量达600万双。据悉,安鑫公司所在的渝成制鞋产业园,目前已入驻鞋服企业100多家,聚集了2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2023年产量达到3400万双,是四川规模最大的新兴制鞋生产基地之一。
“园区只是一部分,不少企业还在全县的很多乡镇建有卫星工厂。”安岳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安岳工业园服务中心主任陈宇强说,安岳以“园区总部+卫星工厂”的生产模式,推动鞋服企业将主营业务与非核心、辅助性业务分离。城区重点发展成型鞋企和关键配套企业,打造“园区总部”,乡镇发展简易鞋材生产,通过企业建分厂、集体经济办厂打造“卫星工厂”,形成一批“家门口”的就业岗位。目前,安岳县32个乡镇拥有“卫星工厂”117家,促进群众就业4000余人。
“资阳用一双运动鞋跑出了一条产业链。”资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凤先说,2013年以来,资阳抢抓成都鞋服产业转移等机遇大力发展制鞋产业,形成鞋纺产业功能区、全省第二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整体呈现出“规模大、品牌多、配套全、就业稳”四个特点。
“制鞋行业虽然属于传统产业,但它不是落后产业,相反的,它对带动群众就业、促进人口回流、增强城市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王凤先说,鞋服产业为群众提供了超过1.9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本地员工占比超过80%,稳岗率达到93%。
在资阳,一条产业链,将城乡紧密地“融”到了一起,成为四川统筹城乡布局、推进要素双向流动的生动缩影。
在攀枝花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冬季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发展康养产业的试点村。度冬康养人群由2019年的20余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近2000人次;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6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2万余元。
撒莲镇党委书记江立虎说,禹王宫村的实践成果,既得益于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向乡村的延伸,也得益于村集体与村民充分协商的做法。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利益的基础上,该村盘活了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承包地等资源,按照统一规划,推动农文旅融合,带动了康养产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围绕“兴产业、活要素、优服务、强治理”,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格局正加快形成。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