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自1946年扎根于南昌这片英雄的“红色大地”。近8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卓越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入挖掘翻译专业潜能,加强以翻译为主的语言服务,以新思路谋划、新机制推动、新方法落实,不断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西省高质量发展,努力解读厚重的赣鄱大地及悠久的赣鄱文化,在传播赣鄱文化、讲好江西故事等方面展现新作为。
构建赣鄱文化叙事话语体系
学院紧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文化思想内核,依托“西方物叙事研究”重大招标项目,在中国叙事传统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叙事学理论,构建赣鄱文化叙事话语体系,探讨以物、音、图、视频及人工智能等多种介质为主的物叙事、陶瓷叙事、听觉叙事、图像叙事、数字叙事等多模态叙事研究;依托人工智能驱动经典叙事向数字叙事转型,以新视角构建赣鄱文化的话语叙事逻辑、以新载体拓展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叙事空间、以新理念传递物叙事引领的中华文化叙事表达、以新思路拓展多媒介叙事的文化场域,不断加强赣鄱文化的跨媒介互文叙事作用,助推赣鄱文化传播走深走实。
聚焦翻译学科数智转型及人才培养
学院紧跟数智时代发展新形态,联合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成立江西师范大学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外语教育”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主抓翻译教育智能化转型,大力培养翻译教师技术素养、搭建沉浸式智慧学习空间,在“人机合译”的智能化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以数智为主题的国家级项目、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立体化教材、虚拟教研室平台等系列成果。
学院注重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翻译学科建设的各项活动,以传统文化的价值教育元素铸魂固本,自译自编《江西经典红色故事汉英对照本》,汇编《论语》《传习录》等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双语版,通过音视频翻译大赛、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学习活动发展,在促进翻译学科数智转型的基础上,借助数智人文重点培育聚焦垂直领域、满足相关行业国际交流和传播需要的新质翻译人才,进一步提升赣鄱文化的国际传播意识和新质语言生产力。
增强赣鄱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学院紧紧围绕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注重服务国家需求,夯实翻译专业建设,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锚定赣鄱红色、绿色、金色、古色等区域特色文化翻译,开展翻译服务主动对接苏区振兴战略和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航空、陶瓷、稀土资源开发等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翻译服务。
学院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红色文化精髓,积极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及赣鄱文化翻译研究,围绕海昏侯考古、汤显祖戏曲、陶瓷、中医、红色文化等区域文化,以专业教学促进赣鄱文化、苏区红色文化及汤显祖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为60余项重大涉外活动提供专业的语言服务。学院着力凝聚红色文化共识和认知,推广区域特色文化,实现“译”彩纷呈、“译”味深长的国际传播效果。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院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对外政策,依托教育部“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区域国别研究,深化区域文化国际传播,通过语言战略、咨政建言、智库建设和文化交流,为国家对外关系与战略合作提供智库服务,增强区域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目前,学院已开展中国对非研究,关注中国非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通过中非舆论叙事和智库研究,深入研究和传播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念与实践。其中,中外关系与贸易合作等10余篇咨政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江西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贡献了积极力量。
立足学院特色,展望学科未来。学院将进一步聚焦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互鉴的核心要素和永恒主题,持续以数智赋能赣鄱文化的世界表达与全球传播,加强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传播实践,不断推动跨媒介叙事与话语体系建构,培养与新时代国际传播格局相适配的高端语言服务人才,在提升赣鄱文化翻译传播的同时促进区域国别交流增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翻译智慧。
(黄 慧 谢枝龙 杨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