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至7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政府首脑以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出席会议,围绕“聚焦创新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各国领导人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宣言》中重申区域合作一体化承诺,表示各成员国命运紧密相连,要通过相互合作、共享知识、汇集资源、深化区域合作、协调政策、建立密切跨境通道等,充分释放经济联通的潜力,让次区域蓬勃发展。
成立30多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共商合作、共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该合作框架推动下,湄公河流域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此次领导人会议时隔6年首次线下举行,对区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深化合作推动区域发展
领导人会议上,各国政府首脑一致同意坚持开放合作,共同推进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开放,完善开放型区域经济架构,打造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市场。各方强调,将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并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全面提升区域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水平。
对此,泰国格乐大学校长、泰前外长杨金泉认为,泰国、中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在地域上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以来的友好交往使各国成为天然的合作伙伴和长久的友好邻邦。
2024年上半年,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贸易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中国继续保持湄公河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各国领导人一致表示,将密切沟通配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东盟、澜湄合作、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三河流域经济合作战略机制、柬老缅越合作机制等地区合作和一体化机制协同互补,形成发展合力。
以缅甸为例,目前中国是缅甸主要投资国之一,两国深厚的胞波情谊为缅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缅甸《镜报》日前刊发的评论文章所言,缅甸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一员,通过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切实享受到了合作带来的经济成果,为国家未来发展注入了战略驱动力,助力缅甸实现发展目标。
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升级
创新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关键动力。此次领导人会议特别强调了创新引领的重要性,各方认识到为成功应对当前及未来挑战,亟须培育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的创新文化,通过构建鼓励创新、研究、适应行动及技术突破以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生态系统,确保各成员国多样化的经济迈向转型发展阶段。
各方承诺,将加强创新政策对接协同,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确保相关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方提出,将积极推动区域电网的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深化新能源电池、汽车和光伏产业合作,并拓展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合作,培育壮大区域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湄公河国家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加强合作,次区域清洁能源和高能效转型不断加速。其中,泰国紧抓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提早规划布局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2016年就提出“电动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的生产使用。如今,中泰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不断升级,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许多泰国消费者的首选。
此外,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声誉。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中国光伏产品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动力,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挑战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互联互通的关键环节。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应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的“硬联通”,同时加强在政策、法律、监管、规则和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各方应努力提升跨境支付和本币结算的便利性,积极打造跨境合作示范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作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助力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不仅显著改善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也成为区域国家发展合作的典范。今年前10个月,中老铁路共发送旅客超过16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过16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运输在400万吨以上,极大促进了贸易和人员流动。
越南计划投资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处主任陈全胜表示,交通运输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领域。其中越滇跨境铁路连通蕴含巨大潜力,不仅能提高越中两国间货物与人员的流通效率,还将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起源于唐古拉山的澜沧江,在流经西藏、云南,从西双版纳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干流全长4880公里,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的源泉。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机制的支持下,地区发展潜力无限,未来定将为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本报仰光11月11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