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时间】
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担当
本报记者 蔺紫鸥
青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联通国际文化、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月6日,在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化与青年发展:共享美好未来”分论坛上,多国嘉宾聚焦青年议题,围绕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青年发展的影响、青年群体和个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全球开放和成果共享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据了解,今年是青年议题首次走进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与会嘉宾普遍表示了对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推进青年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问题的关切。
“我们必须推出多元化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所有青年获得未来劳动世界所需的知识、技能、资源及机会,助力青年成长及实现他们的理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供应司司长蕾拉·帕卡拉在致辞中表示。全球有20%左右15至24岁的青少年已经离开学校但没有工作,有2.2亿左右25岁以下的青少年缺少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为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出“无限新世代”倡议,为世界各地青年技能发展、创业和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确定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按此标准,我现在还是青年。”姚基金创始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姚明说。青年是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交流与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在塑造未来世界格局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期待青年人积极拥抱机遇、挑战和责任。
瑞士日内瓦大学及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教授、202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雨果·迪米尼-科潘也鼓励青年研究人员多走出去,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这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他认为,青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同时也要为年轻人提供合适的框架,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和魅力,只有这样才会诞生更多伟大的创新和发现,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向中国学习,分享更多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机会。”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执行协调员托利·科巴诺夫赞赏中国志愿者的优异表现,他提到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正在21个国家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气候变化、数字平等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青年议题成为本届进博会一大亮点。10日上午,2024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北馆创新孵化专区主舞台举办,这也是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首次在进博会舞台亮相。来自中国、丹麦、芬兰、美国、英国、埃及等10多个国家的知名高校优秀项目将汇聚进博,共同角逐全球总冠军。
(本报上海11月7日电)
在开放的中国市场共享机遇
本报记者 孟歆迪 颜维琦
11月6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与世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引领发展新机遇”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致辞中说:“浦东作为‘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将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更加有力地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拓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努力打造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他诚挚邀请海内外企业投资浦东、扎根上海,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制度型开放机遇、深化国际合作机遇,携手创造更加开放、繁荣、美好的未来。
今年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三周年。三年来,引领区建设蹄疾步稳,在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表示,未来,浦东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强化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促进资金、技术、货物、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的高效汇集流通,为外资企业“扎下根”深耕中国和国内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
论坛期间,罗氏制药、德国默克集团等外资企业代表,分享了各自企业与浦东共同发展的故事。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认为,浦东的开放和包容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和监管环境,为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罗氏在浦东的全产业链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许敏表示,浦东新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这些制度方面的开放和探索,给宝洁的创新和行业引领带来了空间和机遇。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全球资本投资的热土。”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介绍,浦东集聚了外资企业2.8万家,拥有上海近5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
吴金城表示,开放的浦东将致力于增加“连通市场”的开放举措,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推动国际交流自由化,提供更多投资浦东的机会,“努力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合作”。
(本报上海11月7日电)
深化合作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本报记者 阮紫嫣
11月6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气候变化是人类迫在眉睫的威胁,全球贸易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的致辞,引发在场嘉宾共鸣。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需达到4500万辆,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要达到820吉瓦,这极具挑战性。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多边合作是推动全球气候变局下可持续贸易的有效途径,各国应共同制定可持续贸易的规则,携手走向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未来。
“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不应违反多边贸易规则,更不应以削弱多边贸易体制为代价。”商务部原副部长、世界贸易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强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应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协调相关贸易政策,确保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相一致。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拉米认为,若想实现经济的持续“脱碳”,关键要在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间达成一种平衡,这就要求环境保护必须要在世贸组织的讨论中得到更高的地位,而贸易发展也需要在环保议题的讨论中得到更多重视。同时,如何协调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在可持续贸易方面的分配机制,也是一项重要课题。
“在推进可持续贸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全球利益的分配问题,这涉及技术红利的分享、气候变化成本的分摊等方方面面。”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法比安·祖莱格说,“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筑起保护主义的高墙绝非正解,应该依靠对话和合作的力量。”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量将占全球的“半壁江山”。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可持续贸易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大卫·布莱尔表示,中国推行的绿色政策切实可行,尤其在降低绿色能源价格方面,为全球可持续贸易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他呼吁各国应开放更多相关数据,这将有助于构建更具效用的世界预测模型,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对贸易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中国202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的六成,全球绿色发展离不开中国。”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应打破保护主义壁垒,共同维护全球多边贸易机制和系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全人类都将在多边合作中受益。
(本报上海11月7日电)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闫丛笑
“中国将坚持开放合作的立场,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共同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安全。”11月6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分论坛上致辞,呼吁各国发挥互补优势,深化国际合作。
论坛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新能源动力及智能化、一体化发展的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近3年,中国汽车贸易规模不断增长,出口量连续突破200万、300万、500万辆三个关口,在202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44.3万辆。同时,中国车企国际化步伐加快、全球投资布局扩大,中国作为全球汽车产供链枢纽的地位日益显著。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全球消费者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还为各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提供了成熟高效的产业链支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秘书长菲利普·梅茨格介绍了该机构在推动数字化与全电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引领信任包容与合作的世界等方面的战略目标。他指出,IEC制定的互认系统和标准对于促进全球贸易、推动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IEC将与中国及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汽车产业生态重构催生新的机遇,电动化、智能化是重要变革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表示,未来发展是要改变汽车形态,改变使用形态。中国率先提出“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方案,推动智能网联融合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共识、深化试点示范、提高开放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国际合作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上海11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