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壤修复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系统完善的人才服务与智力支撑,成效显著。
学校环境与资源学院围绕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与人才需求,适时而动,启动“熊猫”人才培养计划,汇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多元力量,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王彬教授领衔的“流域环境安全与生态修复团队”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矿山迹地,形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废弃矿山现状调查及可恢复性评估技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迹地生态问题识别诊断与修复效果评估数字化技术、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迹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迹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大熊猫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保育关键技术等技术体系,建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技术综合示范。
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王彬教授团队将资源绿色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融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交付、可使用、开源节流”工程思维与“启发式、发散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切实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高地。该教授团队在不断提升科研育人的同时,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在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中,夯实了团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西南科技大学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化绿色资源与生态保护贯通育人的重要实践,是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围绕科创体系、前沿科学、国家战略等领域,持续创新“复杂情境+沉浸模式+多重构效”科研反哺教学育人模式,积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杨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