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让“快递进村”更畅通

    作者:谈小燕 陈大鹏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03版)

      【光明时评】 

      据国家邮政局近日介绍,自2014年启动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以来,我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日渐完善。10年来,“快递下乡”“快递进村”等工程接续实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行业力量。

      “快递下乡”是惠民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是扩内需、促就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数据显示,目前每天有1亿多件包裹在农村进出,全国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累计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600余个,整合村邮站、三农服务站、村里小商超等,累计建设33.78万个“一点多能、一站多用”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切实为广大农民带来便捷。

      当前,“快递下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堵点,离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在服务能力优化、可持续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应持续发力。对此,应采取有效举措,让“快递进村”更畅通,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农产品运得出、消费品进得去,切实打通农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先一公里”。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打好“快递进村”的组合拳。完善协同服务体系,支持交通、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客货邮融合发展,利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搭载快递包裹。比如,山东威海临港区构建起“区综合服务中心—镇物流服务站—村物流服务点”三级交邮联动网络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赋能农业产业升级,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发展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和冷链仓储物流等,推进电商服务网点覆盖到村。鼓励支持农村寄递物流企业立足区域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产品进城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推动“互联网+”助力农产品出村。河南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推动农产品交易,累计为樱桃、茶叶、大枣、苹果等百余种生鲜农产品提供“源头田间冷仓+专业冷鲜包装+田头收寄+产地专线直发+冷链专线运输”一条龙寄递服务,大大提高物流效率。

      进一步打通“快递进村”的政策堵点,唱响农村公共服务“好声音”。落实简化农村快递末端网点备案手续,取消不合理、不必要限制,制定负面清单,对农村末端网点标准化建设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针对服务不规范的问题,加快修订《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服务》等标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规范农村快递经营行为,鼓励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业务模式。针对末端服务精准性不够等问题,探索结合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完善消费者投诉申诉机制,依法依规查处未按约定地址投递、违规收费等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健全电商、农村快递协会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和自律。

      强化科技赋能,让“快递进村”跑出加速度。探索建立快件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大数据平台,提高快递分拣速度。通过“云仓”物流管理系统对订单流、信息流等快速预测与响应,依托“云仓”的仓配服务网络,将客户商品下沉至前置仓,为消费者选择最近的仓库发货,缩短配送距离,让群众可以更快收到快递。有条件的地方可鼓励使用无人快递车、智能快递柜等创新模式的应用技术,解决农村快递件量少、成本高、进村难的问题,同时提高快递的送达速度和准确性。比如,山东青岛计划在20个行政村设置无人驾驶快递车分拣站点,村民可以自行扫码开启车辆取快递。此外,还要推进科技赋能构建冷链寄递体系。在田间地头建设农产品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缩短流通时间,减少产品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农产品进城效率。

      我国农村地区差异大,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多种模式推进“快递进村”,实现多点开花,打通城市工厂与田间地头双向之路,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生活美起来,助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谈小燕 陈大鹏,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