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古代童蒙礼仪教育

    作者:陈姝瑾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2日 11版)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以至于《礼记》谈及礼时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文明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的过程中地位如此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将礼视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重要工具。不仅统治者重视礼制建设,历代先贤往哲也都将礼仪修养作为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基本功课,尤其重视从童蒙时期抓起。

    古代童蒙礼仪教育的宗旨

      蒙以养是古代童蒙礼仪教育的根本宗旨。《礼记》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故“未冠之前,朝夕学幼仪。”幼仪,即童蒙礼仪。明嘉靖时曾任浙江提学副使的屠羲时编写的《童子礼》,开宗明义强调了礼仪教育是童蒙养正教育最基础的教育。他说:“《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何以如此?因为礼仪“乃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懿范”(石成金《童礼知要》),故要从童蒙时期的礼仪文明培养入手,这也是古代撰作童蒙礼仪教育读物的作者之共识。明方孝孺编写的《幼仪杂箴》序中,就阐述了童蒙礼仪教育的目的在于:“道之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长,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石成金在谈及编撰《童礼知要》的初衷时说,鉴于当时社会上“童幼之年,举止语默,便无检束,及其既长则骄慢性成”的教训,特撰订童礼规范并刊行于世,以提升社会礼仪文明,“存以自训子弟,并刊问世,俾人人尽知礼节之要。令其谙察仪度,虽至壮至老,骄慢不生,多享极大之福,岂但曰童礼云乎哉?”

    古代童蒙礼仪教育的内容

      一是日用常礼养成。常礼,又称通礼,是居家持身、待人接物的日常礼仪,即朱熹所云“不可一日而不修”的礼仪。关于古代童蒙常礼教育涵盖的内容说法不一,《礼记》认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朱熹《童蒙须知》具体分为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五个部分。方孝孺《幼仪杂箴》,则罗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等二十项。石成金《童礼知要》更细,达三十项。清王士俊所撰《闲家编》,论述童蒙常礼养成的就有《幼仪》《杂仪》《常仪》三篇,仅《幼仪》就达四十项之多。这些童蒙常礼大致可概括为洒扫礼仪、仪表礼仪、进退礼仪、应对礼仪和向学礼仪,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洒扫礼仪。洒扫指洒水扫地,泛指家务事宜。如早晨起床后打扫居室、院落卫生,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等。

      仪表礼仪。主要是盥漱和冠服的礼仪。盥漱是整理容貌,是对清洁身心、讲究卫生的要求;冠服即整理衣冠,是对服饰的规定,要求冠服整洁,穿戴得体,符合身份。

      进退礼仪。此为与尊长、客人等见面、告退及坐立言走的礼仪。包括对父母的温凊定省,与他人见面的叉手、揖拜,还有称谓的规范,谈吐、坐立、行走的礼仪规定。要求进退合乎规矩,言语行动恰如其分。

      应对礼仪。这里既包括家庭内部与父祖长辈、兄弟姊妹等相处的礼节,也包括迎送、酬答宾客、师长,以及平时饮食、取与的礼节。涵盖敬长、尊师、待客、交友等方面。

      向学礼义。古人强调尊师重教,也将读书、写字等的礼仪归于童蒙礼仪教育的组成部分。童蒙入学的开笔礼与学堂的释菜礼、释奠礼的仪节,都是在开蒙向学伊始就向儿童进行礼敬师长的教育。童蒙读物都有读书、写字的礼仪规定,如朱熹《童蒙须知》读书仪节是:“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二是冠婚丧祭礼仪启蒙。古代童蒙礼仪教育中,还有对冠婚丧祭礼仪的启蒙教育。譬如,男女孩童参加哥哥姐姐的成人礼——冠笄礼,参加婚礼的观礼,参加家人亲属的丧葬仪式,男孩参加的祠堂祭祀活动等。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他们受到相关礼仪的熏陶,为将来成人以后恪守礼仪奠定了基础。

    古代童蒙礼仪教育的施行

      一是家庭训诫。在卷帙浩繁的历代家训文献中,绝大部分都有对于子弟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侍坐随行乃至读书写字的训示。如关于应对礼仪,《颜氏家训》就告诫子弟:“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二是日常养成。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童蒙礼仪素质的日常养成训练和濡染。比如盥洗礼仪,屠羲时《童子礼》云:“晨兴,即当盥栉以饰容仪。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散乱,但须敦尚朴雅,不得为市井浮薄之态。”短短数语,把洗脸梳头的时间和注意事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天天遵行,习惯便成自然。颜之推曾谈及日常生活中兄长对他言行举止礼仪修养的重要影响:“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三是仪式历练。古代童蒙礼仪教育还注重通过各种仪式,让孩童在这些仪式中体验、感悟礼仪的精义,像开笔礼这一人生首个隆重典礼中的“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赠书送礼”仪节以及释菜礼、释奠礼等庄重典礼的仪节,使学童从中体悟励志向学的使命,增强尊师尚贤、师道尊严的道德情感。参与冠婚丧祭的仪式也给儿童以相应的礼仪启迪,随着日渐长大对其中的礼义理解也更为透彻。浦江郑义门以家训《郑氏规范》治家,以家礼《郑氏家仪》规范成员,每天早晨盥洗后族众聚集于宗祠的有序堂,让男孩女孩分诵男女训辞,诵毕向家长作揖并相互行揖礼而退。这种强调长幼有序、有序则不乱的礼仪教化,使得郑义门同居共爨三百余年之久,受到宋元明三代皇帝的旌表。

      四是社会倡行。在《周礼》《仪礼》《礼记》“三礼”中,有童蒙礼仪教育的内容。此后,历代有识之士对蒙学读物的编撰非常重视。这些包含基本礼仪教育的读物的刊行流布,发挥了蒙童礼仪教化的重要作用。

    古代童蒙礼仪教育的借鉴

      古代童蒙礼仪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当下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丰富滋养,可以参考借鉴,为今所用。

      一是礼仪规范的可操作性。古代童蒙礼仪教育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注重礼仪的可操作性指导,童蒙礼教读物几乎都有这种特点。石成金《童礼知要》的揖礼是:“凡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举手当心,下至过膝,手随身起,叉于当胸。两手圆如抱斗一般,不可尖直。”进馔礼仪规定:“凡进馔于尊长,先将几案拂拭,然后两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像这样具体详尽地指导,儿童从小就能正确遵行这些礼仪规范。童蒙礼教之所以要重视可操作性,王阳明《传习录》中给出了说明:凡习礼须要“审其仪节,度其容止……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

      二是从小时小处着手养成。《道德经》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代童蒙礼仪教育正是这样,每个仪节都注意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从小时小事小处入手实施养成教育。幼小时可塑性强,故“养正之方,最小时为尤要”(《养正遗规》),而小事小处的修养历练是将来成人成才的基础,历代前贤往哲在童蒙礼仪教育上的理念都是如此。

      三是注重礼义与礼仪的结合。《朱子家礼》云:“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朱熹认为“名分之守、爱敬之实”是家礼之“本”的见解很有道理,礼仪使儿童产生遵行礼节的仪式感和庄严感,礼义则使其理解礼仪的内蕴而更加自觉践行。如方孝孺《幼仪杂箴》中“坐”礼为“维坐容,背欲直,貌端庄,手拱臆。仰为骄,俯为戚。毋箕以踞,欹以侧,坚静若山乃恒德”;涂天相《幼仪杂箴》中“行”礼是“履端重,以戒其荡也;容舒迟,以观其养也。惩佻达,戒飘风。绳趋尺步,安雅从容。”都注重在仪节培养的同时让儿童领会礼义的深刻内涵。

      (作者:陈姝瑾,系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