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正是黔西南多雨的季节,也是农人犁地插秧的繁忙季节。一团团黑色的乌云在天空中翻滚撞击,风也由北向南聚集而来,像催生婆一样,转瞬之间,豆大的雨珠铺天盖地砸向万峰林宽阔的山谷。
正在水田里插秧的农人们,并没有被突然而降的大雨惊扰,每个人都迎着初夏的急雨,淡定安稳地插着秧苗。
暴雨下得急,不一会儿,整个万峰林升腾起厚厚的雨雾,清晰可见的一块块格子水田,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派雾气茫茫。水田里忙碌的农人身影,变成了一个个隐隐约约的黑点。
望着亭子外密集的雨线,万福村的“花姐”支书感慨万分地说,你看我们万福村的村民多么勤劳,连雨衣都不穿,无所畏惧地迎接这场大雨,要是在20年前,下这么一场暴雨,是没有人敢在秧田里继续插秧的。
我问,为什么越是下雨越是插秧?为什么在20年前下暴雨就不敢在秧田里干活?
笑如花朵的“花姐”支书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用手指撩了一下搭在额前的发丝。“花姐”支书姓朱,因为长得漂亮,她在少女时代便号称“万福村一枝花”,如今已40多岁,十里八村的乡亲一直称她为“花姐”,她在10年前担任万福村的支书后,人们便亲昵地叫她“花姐”支书。
“花姐”支书将手伸到亭外的雨中晃了晃,说:“秧苗就是喜欢雨水,越是见雨,越是长得欢。过去乡亲们一见大雨之所以不敢在秧田里继续插秧,那是因为1998年那场大洪水,不仅淹没了所有庄稼,还冲毁了农田和低矮的房舍。其实在我们万峰林,每年只要到了雨季,就会下暴雨,闹水灾,原因在于纳灰河由南向北流到我们万福村后,河流突然断崖式中断,滚滚洪水只能从落水洞入地下河,洞口排水受限,我们万福村以前常常是一年九涝。”
“花姐”支书随口哼起了一首民谣:“大淹,大淹,吃饼干,饼干挂在石梁上……”
我听了一时摸不着头脑,“花姐”支书的话对我来说仿佛是天方夜谭。一条河流怎么会断崖式中断?落水洞是个什么模样?流入洞里的水又该流向何处?万峰林的农田被淹成一片泽国该是怎样的情形?
纳灰河从南至北,经上纳村、中纳村、下纳村流到万福村,在万福村向西拐弯,一头撞向母猪山,在母猪山下突然中断,中断的河流只能依靠落水洞排水。可是,受落水洞洞口的排水限制,只要一遇连绵雨天,万福村自然是十年九涝,雨多的年份,一年九涝都是常事。
站在我身旁的“花姐”支书的丈夫见我一脸不解,于是告诉我:“落水洞,地下河,在我们这儿不是什么稀奇的景象,因为贵州多山,多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洞多,地下河流多。一条河,流着流着就流到了地下,有不少地下河不知所终。所以在过去,我们万福村是十年九涝。你看,我们万福村村民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有的甚至建在了半山腰上,原因就是害怕河里涨水会淹了农田又淹了房子。”
“花姐”支书倒是乐观地说:“纳灰河虽说老是涨水淹田,可我依然喜欢纳灰河。纳灰河涨水,那是因为万峰林地区雨水多,也是因为落水洞洞口太小,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河流,靠落水洞排水,多么神奇啊!我们在河里挑水吃,洗衣服,靠河水浇灌农田,青年男女站在河边的大榕树下对山歌,多有诗情画意啊!”
不知不觉间,雨声不再急促,变得平缓,随着风起,暗淡的天空逐渐明亮,随着雨声停下,缥缈的云雾,像少女披在肩上的轻纱,绕在一座座千奇百怪的山间。咆哮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河水翻滚,那是水流经年累月切割河床形成的深谷。
“花姐”支书见我仍是一脸的不解,笑着对我说:“眼见为实,我带你看我们神奇的纳灰河。”
我们走下观景台,朝着激流奔涌的纳灰河快步走去。乡村的道路不再是泥巴路,就连一块块秧田的田埂都用水泥砖硬化了。
我们沿机耕水泥路,径直来到了展宏桥,桥下深深的纳灰河激流奔涌,仿佛弹奏着一首激昂的交响曲。
说起展宏桥,也同样是因为纳灰河水流湍急,过去屡建屡毁。直到10年前重新选址,桥改变了方向,一座石拱桥才得以建成,万福村东西两岸才连接起来。
“花姐”支书指着纳灰河的尽头说,前面不远的拐弯处前百余米,就是纳灰河的落水洞,也叫漏斗和暗河。今天这个雨量,如果放在过去,暗河肯定是消化不了的。
“花姐”支书的丈夫给我们讲起了纳灰河的历史变迁。
据说,落水洞下面是一条暗河,有人说直通珠江,有人说直通乌江,只要不是连降暴雨,河水涨到一半,落水洞都能照单全收;如果暴雨持续在3个小时以上,落水洞受洞口限制,无法快速吸纳源源不断自上而下的凶猛河水,河水就会漫出河岸,整个万福村的农田就会变成一片泽国。面对十年九涝的现实,1998年那场洪灾过后,老支书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在纳灰河尽头母猪山下的丛林中,意外地发现老人们常说的母猪洞,只是这个母猪洞的出口微微高于纳灰河的河岸。老支书找来兴义市的水利工程师进行排洪论证,最终他们听从了工程师的建议,在山洞与纳灰河之间开挖了一条导水渠,每当纳灰河涨水落水洞无法完全吸纳时,导水渠便将多余的洪水排入母猪洞。
自从纳灰河有了第二条排水口,遭受水灾的日子明显减少。可是只要遇上连降暴雨的日子,纳灰河尽头的落水洞加上排水洞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来势凶猛的洪水,水淹稻田的现实还是没有彻底改变。
又是十余年过去,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位领导干部带队到万峰林调研,在听了当地百姓受纳灰河洪水影响、遭洪涝之苦、发展受限的现实后,决定因势利导,在展宏桥下游处修建拦水矮坝,在拦水坝一侧开挖人工暗河。之所以采取挖地下隧洞的方式,主要是考虑万福村土地资源紧张。
万峰林是天然的风景区,修明渠,不仅会占农田和房舍,而且会破坏生态。于是,当地人仿照天然的落水洞和母猪洞的排水模式,挖掘了一条长达7.5公里的人工暗河,在引水洞的出口利用落差兴建了水电站。人工暗河平常利用多余的水发电,雨季发洪水时开闸泄洪。
自此,纳灰河这条看不到尽头的河流,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淹农田农舍的事情,纳灰河这条布依族人民的母亲河,从此成为沿河两岸人民的风景河。
如今的万峰林,寨在林中,屋在树下,河绕村庄,百年以上的榕树就有一百多棵。
在万峰林看风景,你不仅会被鬼斧神工、奇形怪状的山景所震撼,还会被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春天,可以看绽放的油菜花;夏天,可以看绿茵茵的一地秧苗;秋天,可以看金黄的稻谷。每年,村民们在稻谷快要成熟之前,巧夺天工地把稻田里的稻子做成巨大的福字。
当地政府在温驯的纳灰河两岸修建了万峰林半程马拉松环河赛道,起点设在4A级旅游景区的贵州醇景区,终点设在民族文化源,赛道穿越布依族村寨、沟深水急的河道、形态万千的峰林、怒放的三角梅、大小不一的稻田,“串珠成链”的赛道吸引着马拉松赛组织方和长跑者来万峰林奔跑。
酣畅淋漓的奔跑过后,置身于清幽静谧的纳灰河、磅礴独立的万峰林、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会让人疲惫顿消。
如今,万峰林不少村民要么自己独资、要么与人合作,利用自家特色民居开设特色民宿、餐饮、咖啡馆。万福村恢复了传统的榨油坊、碾米坊和榨糖坊,建起了村史馆。卷起裤腿下田种地,同时穿上工装开店当老板,已经成为万峰林村民生活的新状态。
站在人工导流洞前,我感悟着纳灰河的今昔变迁。听纳灰河不舍昼夜的高歌,看四季变换的山色,置身风景如画的乡村,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作者:钟法权,系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