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者:王茹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1日 07版)

      【专家点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陕西、江西、福建、云南四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强化底线意识,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陕西、江西、福建、云南四省是黄河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和长江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把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祖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守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坚决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江西和福建是我国东南部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致力于建好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近年来着力构建“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切实筑牢美丽云南建设的生态安全根基。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牢底线意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坚决落实“三区三线”制度,尤其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观念,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转变发展理念,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江西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陕西瞄准“双碳”目标,加快能源转型步伐,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本形成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基高端化工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积极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福建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注重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云南制定生态产品分级分类准入体系,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两山”转化模式,加强节能降碳工作,持续推动昆明市、曲靖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加快退役风电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协同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要坚持创新引领,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坚持系统观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各种基础性支撑条件和保障体系的总和,由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目的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解决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福建和江西都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始终在生态文明领域积极先行先试,以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突出改革创新,在党政领导生态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督查通报制度、环保督察实施方案、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陕西围绕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加强改革创新,持之以恒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山体保护长效机制,健全环保信用评价、跨部门联合奖惩制度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云南基本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170余项,例如在全国首创“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比例”特殊管控指标,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组织、督察、考核和网格化管护四项体系,建立湿地认定制度,探索建立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基础体制、治理体系、发展机制统筹推进,聚焦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总而言之,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王茹,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方曲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