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

    生活在古城

    作者:金晖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6日 15版)

      离开西安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在西安读书生活的那段时光仍令我惦念。有个词叫“精神原乡”,对我来说,西安完全担得起这个称谓。

      对一个向往古文化的人来说,西安总是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人们常说西安是历史的活化石,这真不是溢美之词。那时候,我经常徜徉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去得比较多的有大雁塔、钟鼓楼、城墙、兴庆宫等。大雁塔离我学校很近,从家属区的东门出去,步行15分钟就到了。我喜欢在傍晚时慢慢踱过去,抵达那里正好是日暮时分,斜晖从云层里泻下来,映照在塔身上,使人恍惚间生出一种苍茫之感。钟鼓楼稍远一些,需要搭公交车去,中途还要换乘一次。我在雁塔区念书的那两年,每到周末都会早早起床,先步行去师大路吃早餐,然后去挤公交车。等到了钟鼓楼附近,不徐不疾地绕着鼓楼的外墙走上一圈儿,是否上钟鼓楼倒不要紧,主要是来此体会一种历史的氛围感。

      从鼓楼出来,沿街再走上一段,就可以看到书院门了。书院门是一条步行街,地名源于这里的关中书院。明万历年间,经学大师冯从吾曾在此讲学,听众达数千人,清之后在旧址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修整了街容,使之成为文化特色街。书院门有一块很明显的招牌,进去后,中间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路两旁店铺林立,牌匾楹联,笔墨纸砚,令人目不暇接。常见老翁携了案板端坐巷口,挥毫泼墨,艺术感十足。从书院门出来,这一天还没有完,我继续沿着墙根去找城墙入口。买了票后登上去,漫步在城墙上,一边走一边看。暮色苍茫的时候,我静静地倚靠在不知名的城楼上,痴痴地望着城墙下的胡同巷陌、人间烟火。古城沧桑而坚毅的气质深深地触动了我。

      那时候,卢洪涛先生还在陕西师大教书,他教的是现当代文学。卢先生是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对鲁迅是真爱,他家的屏风上印着的就是鲁迅先生的画像,他的手机屏幕也是鲁迅先生,就连他的笑有时我都觉得是鲁迅式的。他给我们讲鲁迅的时候,容光焕发,讲到深情处甚至眼含泪光。有一次我去卢先生家,他随手指着一本鲁迅的旧书对我说:“这是我在纬二路的一个地摊上淘过来的。”我把书拿起来,翻来覆去地看,书已经很旧了,纸张泛黄,但我心中满是歆羡之情。我决定也去纬二路淘一淘。那时候,我已经搬到长安校区去了,离纬二路很远,然而我说走就走,斥“巨资”打了车去。那是不长的一条街,两旁是古朴的建筑,有一块区域全是小地摊,一溜儿排开,杂七杂八的都是旧书。我左看看,右看看,像是进了宝山。那一次,我买了一本砖头厚的《鲁梁论战实录》,如获至宝。我还买了一本旧版本的《管锥编》送给卢先生。

      那之后,我便经常去纬二路的地摊上淘书,常常弯着腰在旧书堆里淘半天。如果是早上去,我会先到街对面的早餐店吃一碗岐山臊子面,再加一碗胡辣汤,然后慢悠悠地踱过去;如果是下午去,我会先去南城墙绕着墙根走上一段儿,再搭车到纬二路。有时坐车去别的地方路过纬二路,也总想着下来逛一逛,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就算是买了错字连篇的盗版书籍,也心满意足。翻书时有时会看到书中留有前人的笔记,不禁心生时空交错之感。几年下来,我在这条路上花费的时间一点儿也不比在学校图书馆里少,带回来的书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在宿舍里整理起书籍,才发觉墙上的书架,书早已堆得无立锥之地,我只好把装衣服的皮箱腾出来。然而不久后,皮箱也凸起如小丘,我只好又取出一部分书,堆放在枕边。此后,俯仰之间,触目即文字,扑鼻皆书香,而我这主人,似乎也飘飘然成了象牙塔里的人物。

      离开西安后的几年,我还是喜欢去淘书,但那么集中那么有趣的旧书摊,却是再也找不到了。人生中,能够拥有这么一段愉悦的读书时光,何其有幸。

      西安总会让我想到冰山,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底下还有很多你看不见的东西。生活在这座古城的日子,永远令我怀念。

      (作者:金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