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故事】
“我曾在2018年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提出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转眼间6年过去了,已经有17个鲁班工坊在15个非洲国家落地,我也参与了鲁班工坊的建设,感到非常荣幸。”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中方负责人江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2022年,埃塞俄比亚劳动与技能部部长穆费里亚特在天津参加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时说,非洲在工业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发展上,都要追随世界的脚步。这句话让江绛印象深刻。“我们的鲁班工坊,其实很大程度增强了非洲发展先进工业技术的底气。”
在一次参观考察当地太阳能电池板工厂时,江绛发现工厂里有国际援建的自动化生产线,也有工业机器人,但却没有人会操作。“我想这就是我们建设鲁班工坊的意义——通过开展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技术培训,帮助当地企业化解尖端技术人才缺失的‘痛点’问题,扎实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埃塞鲁班工坊在2021年4月28日揭牌,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合作建立。项目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对接埃塞合作院校的制造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电气与控制技术3个本科专业以及电气自动化与控制技术1个研究生专业,提供学位教育与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有1600多名学生通过埃塞鲁班工坊的培训,走向本土企业或国际企业的岗位。
“看到学生们一步步成长起来,我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高兴。”江绛说。他的学生尤纳斯从本科起就在工坊培训,研究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当地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录取,假期还会去坦桑尼亚开展技术支持工作。“尤纳斯跟我说,这家企业惊讶于他出色的技术能力,他特别感谢能在一个如此接近实际工业生产的环境中学习。”
除了为本土培养更多高技术人才,鲁班工坊还成为推动非洲与国际新兴工业技术接轨的助推器。今年6月,江绛带着学生赫诺克去重庆参加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参赛前,赫诺克在埃塞鲁班工坊进行了系统化的培训,最终在19个国家中获得第9名,在非洲地区位列第一,成绩非常亮眼。但同时,江绛也发现一些非洲选手甚至没有顺利完成比赛。“在现场观赛的埃塞劳动与技能部官员也认识到了差距,表示非洲不能关起门来发展,要放眼整个世界。通过这场国际化赛事,他们对中国的鲁班工坊认可度更高了,对培养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了。”
江绛说,埃塞鲁班工坊将在今年年底派出更多当地师生来中国学习,而新的一批技术装备也正从中国发往埃塞。这三年来,埃塞鲁班工坊为世界银行的东非职教一体化项目提供了培训服务,培训对象不仅来自埃塞,还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的职教人才,前段时间南非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也参与合作。“可以说,埃塞鲁班工坊的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很多人问我,非洲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为什么还要在那儿扎根十多年呢?”江绛感慨地说,“我曾在2011年以一名自动化职业技术教师的身份来埃塞做援助工作,回国后得知当地师生联名向中国大使馆请求我和妻子继续回去执教。这让我非常感动,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我便又回到了这片热土。”
十多年来,江绛在非洲已经教过3000多名学生。他说,像他这样的援外工作者之所以能如此坚定,就是因为看到中国的援助切实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这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 阮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