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育家梅贻琦的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
对北京师范大学而言,范源濂、林砺儒、陈垣等先生,便是胜于“大楼”的“大师”。最让师大人津津乐道的,也是这些大师。他们无论年龄若何,也不管专业为何,都是一群魅力十足的存在。
岁月如长河,曾真切感受过先生们风范的人大约都已步入暮年。若不留下一些记录,先生们如化雨春风般的情态,恐就要被时光遗忘了。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主编的《北师大的先生们》一书,大抵是对遗忘的一次“抵抗”。该书择取了一批曾活跃在北师大讲坛上的大先生,如启功、白寿彝、陈景磐、毛礼锐、卢乐山、黄济等,约请与他们有过交往的学者书写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执教往事。希望先生们广博精深的学问、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身体力行的奉献精神,能让读者深切体悟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真正内涵。
因为有过从,该书可视为诸位大先生的学术成就概述。因为有过从,该书又似传记,先生们的音容笑貌浮现其间。诗人钟敬文的朴素生活,教育学家陈景磐的书卷满柜、绿植丰盈,教育史研究学者毛礼锐的“有酒食,先生馔”,史学家何兹全家庭“日理一‘鸡’”,地理学家张兰生不吃鱼,书法家启功为学生开设“猪跑学”,诗人、文学研究学者郑敏欢迎学生带着问题上门、不欢迎学生无事请安……如胶片上的电影画面般,一一浮现在读者眼前。学生辈念念不忘这些世说新语般的学林逸事,足以说明诸位先生人格魅力之所在。
毋庸讳言,书中所收文章有已经发表的旧作。旧是旧,但也避免了急就章的草率。遴选旧作,也并不以细节丰满的记叙散文为标准。书中林崇德写朱智贤、郭英德写郭预衡、过常宝写聂石樵、郭玉英写闫金铎等文章,大概应该作为学记来读。文章通过分析他们独辟蹊径的治学方法,展现他们的学术抱负。所以虽有旧文,结集出版仍具普及意义。
之所以称他们为大先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领域都有大格局的思考。随着学科细分日益深入,学者们多在前人圈定的领域里越做越深、越做越细。这样固然有好处,利于知识精细化发展。但有时候过于专注于一个既定目标,就会像跟着手机导航走路,盯着一个个红绿灯、小心翼翼去目的地,却失去了知晓其他路径的可能性,也失去了抬头望远方的主观能动性。
且让我们从书中来读一读北师大的先生们,对自身学科使命的思考。史学家白寿彝说:“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历史前途的教育”,他希望学生们多思考“我们的祖国前途怎么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怎么样”。地理学家张兰生强调,地理学三大使命是“经国、济世、育人”。党史研究专家张静如这样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一是党史研究应属于历史学科;二是党史研究应以现当代中国社会史为基础;三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党史;四是党史研究应讲求理论和方法。心理学家张厚粲说:“假如能够回到18岁,我还会选择心理学。”书中撰写张厚粲相关篇章的作者说,用文字记述张厚粲先生的学识业绩和风貌神韵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因为在大家眼里,先生是公认的心理学泰斗,是有着金刚不坏之躯的铁娘子,是痴迷三尺讲台的育人园丁,在她身上闪烁着不畏困苦、求真自在、不拘一格的洒脱神采。
大先生们对自己学科的思考,对该学科的专业学者而言可能已化作常识。但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些观点仍像璀璨的星辰,值得我们仰望和思考,可以照耀我们探索和求新之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治学方法,但代代之间从来不该是断裂的。在前人的肩膀上,后来人才能看得更高、望得更远。
在编排上,《北师大的先生们》遵循中国尊长的传统,按年龄排序。在内容选取上,书中既有这些大先生的生活和教育故事,也有对他们学术思想的探讨,再配以他们的生平简介和照片,力求全方位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风采。
因大致涵盖两类内容,于是《北师大的先生们》也有了两种读法。一是获得关于治学的启发,参考先生们严谨的治学方式。二是受到人格的感染,让这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榜样,引导后来者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高自身的素养,获得更有意味的人生。
诸位先生所治领域,有的是文学、史学、哲学,有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数学……学科众多,反映了北师大的先生们如群星般熠熠生辉。愿读者能看见这些星斗,在他们的指引下获得前行的力量与方向。
(作者:王丽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