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长留欢笑在人间

    ——我的爷爷马三立的艺术人生

    作者:马六甲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6日 16版)

        20世纪80年代末,马三立到农贸市场体验生活 作者供图

        20世纪80年代,马三立与王凤山演出 作者供图

        2001年,马三立在告别舞台大型演出现场 作者供图

      今年是我的爷爷、相声泰斗马三立诞辰110周年。爷爷原名叫马桂福,这个名字可谓中规中矩,不如其乳名“三立”朗朗上口。在舞台上,他用“弟兄十二我行七,推倒四六二十一”这样幽默的字谜对联来讲解“三立”这个名字。其实,爷爷曾严肃地诠释“三立”这两个字:“《左传》里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喜欢相声的观众可能都知道“黄土马家”(《开粥厂》),从这个家族里走出了不少名人:“马大学问”(《西江月》)、“马善人”(《开粥厂》)、“马喜藻”(《卖挂票》)、“马大哈”(《买猴》),乃至“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十点钟开始》)。爷爷塑造的这些人物成为几代人的笑点,甚至进入人们日常的口语之中。

      记得电影《开国大典》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街头饭馆里有两个市民议论:“今儿晚上电匣子可有马三立的段子……”可见当时爷爷的相声受欢迎程度之高。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爷爷已经离开我们21年了。但观众并没有忘记他,还是那么喜欢他的艺术。他之所以能在人们中间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不仅因为他的艺术魅力,更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观众,坚持艺术创作贴近生活。爷爷视观众为衣食父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舞台。

      提起马三立,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逗你玩》,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小段,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老天津卫的世俗风情画。已故著名曲艺理论家、南开大学教授薛宝琨说,幽默的包袱背后渗透出人生哲理。“逗你玩”的内涵早已超越了相声本身,成了天津人特有的性格代码和文化符号。

      马氏相声善于塑造小人物,善于利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爷爷的相声总是以小见大,选取百姓身边俯拾皆是的小事,进行深度开掘,塑造的人物说话办事,往往让人“似曾相识”,却又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回味。

      相声是一门以讽刺见长的喜剧艺术,爷爷的相声中讽喻劝勉的成分多,而讽刺攻讦的成分极少。他所演绎的马大哈(《买猴》)、张二伯(《练气功》)、马善人(《开粥厂》),恰似鲁迅笔下的阿Q,他们都有自己的精神胜利法。爷爷创作这些人物,并不是为了讽刺,而是想借他们来修复人性中的弱点——“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爷爷的相声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离不开他对讽刺分寸的把握。

      在台上,爷爷是满口大话的“马大学问”;在台下,爷爷是有真才实学的马大学问。相声大师张寿臣知识渊博,有秀才之称,但他说:“要说我是秀才,马三立则是状元。”

      爷爷除了相声本行的功夫练得很好,还擅长背古文诗词,《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名篇他都倒背如流。

      无论传统相声还是新编段子,无论是长篇还是小段,爷爷都会字斟句酌。一遍一遍演练,直到情节安排、语言设计、包袱铺垫、剧场效果等都严整满意为止。他非常重视观察生活,不放过任何一个好素材。讽刺小商贩掺杂使假的《家传秘方》就是这样一段精品节目,其创作来历还有几分“曲折”。

      有一年春节,相声演员王佩元来给爷爷拜年,给他讲了一个相声小段的素材。王佩元还设计了结尾:打开纸条,上面画着一只小手。不久,爷爷便把这段素材加工处理后的相声作品搬上了舞台,并起名为《家传秘方》。他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家传秘方”包装的巧妙设计,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爷爷告诉王佩元:“打开白纸包——这叫‘铺’,一定要用眼睛余光瞄着观众,看观众是否把注意力集中过来,如果还没到火候就往下使,响不了。如果观众都醒攒儿(意思是明白——猜到包袱内容)了,再使也不响。要恰到好处,当感觉观众都聚精会神到情节里的时候,低头念‘写着俩字’,这叫‘垫’,再抬头冲观众念‘挠挠’,然后退出人物(从人物身份回到表演者身份)……”他接着说道:“佩元,知道为什么不能用画个小手吗?因为这段相声不一定是与观众面对面演,如果录音在电台播放,人家观众不知道你画的是什么,底还能响吗?”由创作到表演,他逐一给王佩元讲解,这便是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马氏相声风格的确立者,爷爷突出了相声的文学性。在传统相声中也有涉及人物的节目,但其中的人物大都是处在从属地位,个性不鲜明。而爷爷凭借对社会的深刻体悟和自身的文化素养,突出人物个性,使相声上升到了文学的高度,塑造了若干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开粥厂》中的“马善人”形象。

      相声《开粥厂》原名《三节会》,大概形成于清末民初,将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的饮食风俗连缀在一个段子里。最初的版本就是单纯卖弄演员背诵“五月节”“八月节”“春节”施舍物品的“贯口”基本功的节目。爷爷将技巧展示的“贯口”放到从属地位,通过精心设计的细节描摹,塑造了意蕴丰富的“马善人”形象。在表演上,他利用自身肖像特点,运用“自嘲”手法,将自己与“马善人”融为一体。加之他外松内紧的表演风格,在段子中看不见炫技的展示,可以说毫无表演痕迹。

      作为最早的相声改革家,爷爷根据不同时代的观众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使法和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解放前,人们听相声纯粹为了娱乐,多数观众的文化水平不高。那一时期,爷爷的相声在内容上以传统相声为主,他在内容细节和表演技巧上进行革新,让观众在传统段子中听出新的味道。这一阶段,他经常表演的节目主要有《开粥厂》《文章会》《夸住宅》《白事会》《三字经》《吃元宵》《八扇屏》等传统段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风清气正,人民思想进步,他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创作改编并表演了大量新相声,歌颂新社会,讽刺新形势下某些不良社会现象,如《开会迷》《买猴》《错中错》《公费医疗》《别泄气》《十点钟开始》等。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爷爷再一次改变他的相声题材,创作表演了《练气功》《似曾相识的人》《家传秘方》《讲卫生》《情绪与健康》等相声。20世纪90年代初,晚年的爷爷痛失人生中最后一位搭档王凤山,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仍不舍离开舞台,开始创作表演单口相声,脍炙人口的段子不胜枚举,如《逗你玩》《八十一层楼》《汽车喇叭声》《老头醉酒》《马虎人》等。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父亲马志明有一段原创新作品《五味俱全》,虽然没有获得大奖,但爷爷却大加赞赏,一向不表扬儿子的他,对《五味俱全》这段新相声情有独钟。他还将自己戴了几十年的上面刻有“马三立印”的金戒指送给儿子以示鼓励。多年之后,回首这段往事,我和父亲马志明才恍然大悟,原来爷爷称赞的是这个段子的创作思路,其中包含的天马行空般的包袱和创意,颇具“无厘头”意味。爷爷敏锐察觉到这类段子有前景。事实上也正如爷爷所预测,多年后,这类相声深受观众喜欢。

      爷爷将“三立”作为座右铭,对艺术孜孜以求,对观众赤诚相待,为相声行当立德、为天津文化立功、为传统艺术立言。作为马氏后人,我们要继承好祖辈的相声衣钵,努力把笑的艺术奉献给观众,报答观众对马氏相声的钟爱之情。

      (作者:马六甲,系马三立长孙,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曲艺干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