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高科技助推舞台疆界不断扩大

    作者:曹 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07版)

        舞台剧《对话·寓言2047》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舞台现场。新华社发

        京剧《天下归心》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里的多媒体互动展示。新华社发

      【学术争鸣】

      对于舞台来说,新型技术的介入可以助推表演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开始采用电气化照明、机关布景以及电影等新技术手段,海派京剧异军突起,为传统戏曲走入现代化开辟了先河。

      由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一贯讲求写意精神,所以大都认为传统程式化表演不需要高科技的介入。然而,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也是一种叙事方式,是把观众引导到语境的重要手段。比如不少京剧现代戏,在融入民族文化底色的基础上,普遍采用西式写实布景,在装饰、灯光、人物造型以及音效等视听元素中使用现代技术,与中国戏曲传统程式化表演相得益彰,对后来逐步形成的中国舞台美术风格产生巨大影响。

      其实,即使是传统戏曲的表演空间发展史上,也并非只有“一桌二椅”这一种形式,至少宫廷演出的舞台样式就与民间大相径庭。尽管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都已毁于战火,但与之形制相近的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紫禁城的畅音阁大戏楼至今仍然保留完好,大致可以窥见清代宫廷演出的盛况。作于乾隆年间的《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就是真实记录宫廷演出的可靠文献资料。画卷呈现了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演出的景象,画家以写实的工笔画法描绘出舞台上的将士、战船、岛礁、建筑等演出现场的视觉形象,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舞台已具备大型、复杂的布景装置。朝鲜学者朴趾源曾随团出使清廷,在其著名的《热河日记》中就有极为详细的看戏记录,对舞台上各种机关变化的描述可以说是颇为详尽。多重空间的戏台,以及巨大的后台和复杂的机关,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拓展了舞台的时空维度,可以同时表演人间、仙界和神怪魔幻等情节,营造传统的人工喷水艺术特效,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

      从更深层意义看,耗费巨资进行戏楼建设、革新舞台技术,营造出宏大的场景、梦幻般的效果,其目的并不局限于娱乐层面。在宫廷中,由舞台盛况蔓延出的感染力,辐射至庆典仪式、外事活动,达到宣示威仪、联络情感等多种目的,受邀观剧成为一种恩惠或表彰形式。

      传统戏曲舞台尚且如此,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涵盖了话剧、歌剧、舞剧等更广泛剧种的戏剧舞台而言,我认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布置舞台利大于弊。

      采用高科技而产生复杂的舞台变化,并不意味着作品轻浮、没有深度。例如高广健设计的京剧《赤壁》《天下归心》,都是在继承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大胆采用高科技机械装置,营造出神奇魔幻的效果,符合当代观众丰富多样的审美需求。

      当然,造型简练、材质简朴的舞台装置,也可以起到相应的舞台效果。比如,季乔设计的话剧《威尼斯商人》,以极简的视觉语汇避免舞台科技喧宾夺主,同样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倪放设计的昆剧《临川四梦》,借用古籍版画的形式作为四梦连演的主要载体,形成通透、轻盈的四梦一景,舞美空间简洁而不简单,不仅节省了迁换布景的麻烦,而且也大大节约了艺术创作成本。

      所以说“适合就是好的”,好的舞台设计应该能吸引观众进入戏剧情境,而后又忘了它的存在。舞台上是否有“高科技”是相对而言的,其目的在于凸显“戏剧性”。

      戏剧舞台上的美术设计涵盖造型艺术、舞蹈、电影、电视、社会学和时尚,以及博物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背景,始终是表演空间的关键要素。已故舞台美术家胡妙胜将其概括为“组织动作空间”“再现动作环境”“表现动作情绪和意义”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科艺融合下的当代舞台美术之独立价值日益显现。例如,英国国家剧院制作的话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舞台空间采用892枚LED灯点与高流明投影器材相配合,勾画出一个并行于现实生活的虚幻宇宙,表现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脑海里的数字世界,与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完美地融为一体。如果抽离了其中的舞美科技因素,整部剧目便无法存在了。

      当然,我们不能把科技含量当成判断舞台设计成功与否的依据。今年5月,上海静安戏剧谷邀请了被称为“剧场魔术师”的罗伯特·勒帕吉。勒帕吉在其自编自导自演的自传体独角戏《887》中,巧妙利用剧场空间的黑暗环境,在几乎完全使用手工操作的前提下,画龙点睛般地以灯光、视频和舞台机械进行辅助,通过无缝衔接的人景互动幻化出神奇的视错觉,给观众带来以假乱真的梦幻感。虽然舞台上的高科技元素不多,但他将技术元素隐没在戏剧表演整体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戏剧的承载空间和表演主体发生了很大改变,非人类表演、去物质化舞美设计与当代剧场艺术诸流派相汇合,舞台美术的疆界不断扩大。导演张艺谋领衔创作的系列舞台剧《对话·寓言2047》就是典型案例。艺术和科技相互交叉的团队组合,采用机器人、全息影像、遥控飞行器、激光光源、空气动力技术等科技手段进行表演。当然,张艺谋并没有一味“炫技”,而是用木偶戏、京剧、呼麦、老腔、侗族大歌等传统非遗项目,与高科技形成对话,把观感上的陌生和熟悉转化为戏剧冲突,用舞美语汇来克制、调和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由此看来,这场通过数字技术打造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舞台剧,并非只是用新技术博眼球、给观众带来奇观,更着力于思考现实,寓意未来,在人性与科技之间寻求平衡。

      放眼未来,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相信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戏剧观念和表演新空间形式。

      首先,数字技术主导下形成的新型观演关系,不仅给演员和观众同时带来虚拟时空的惊喜,使面对面的交流变为“之一”而非“唯一”,而且会由此影响戏剧舞台——从理论到实践的每个环节,继而使人们重新反思哲学意义上的戏剧演进历程。

      其次,保留传统演艺的基本模式,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高科技在给戏剧制作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还能获取艺术科技感,营造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环境空间,吸引观众积极参与理解文本和表演设计。

      最后,数字技术主导下的传播手段随之更新,传统舞台美术得到无限延展,现场表演、网络传播与观演互动共同催生“特殊场域表演设计”。所谓舞台高科技总是在与观众发生关联,它是整体性的、跨学科的和生活化的,并带动了演艺市场结构重新配置。

      综上所述,高科技为舞美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持续增强戏剧舞台的感染力。对于戏剧舞台来说,不是能否使用高科技的问题,而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此外,我们要以科学精神为基石,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从理论高度阐释时代的审美理想,建立起当代中国舞台美术设计的理念和话语体系。

      (作者:曹 林,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晋荣、李笑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