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一所大学的抗战》: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作者:康 伟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15版)

      由西南交通大学拍摄的六集文献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近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该片讲述了抗战期间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唐山交大”)在烽火中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办学故事,呈现了唐山交大以专业之长竢实扬华、自强不息,践行报国之志、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一所大学的抗战》有着多重价值,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生动体现了何为大学之“大”。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抗战开始时,唐山交大一路颠沛流离,辗转上海、湖南、广西、贵州、重庆等地,连正常的校园都没有,更谈不上“大楼”。唐山交大辗转上海时,学生借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在湘潭时,在火车站上课、在偏僻小镇开辟临时校舍;在桂林时,仪器、书籍被日军炸毁;最终栖身地贵州平越条件也极为简陋……但当时的它却是国内一流大学,因为拥有很多“大师”。茅以升、杜镇远、龚继成、赵祖康……他们有着极其深厚的学术修为和实践成果,正是他们,体现了唐山交大之“大”。在贵州平越的六年,是抗战最为激烈、环境极为艰苦的六年,但唐山交大却在这六年培养出九位院士,还出现了“一班三院士”的佳话。

      其次,深度展现了交大人的巨大贡献。除了在抗战期间克服困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作为工程类的大学,唐山交大的贡献更表现在以工程专业为抗战提供基础性支撑。在众多铁路、公路、桥梁和机场等重要抗战工程中,都有唐山交大学子的身影:茅以升在敌机的轰炸和骚扰中设计并组织修建钱塘江大桥,为军队转移和物资运送搭建了道路,创造了建桥史上的奇迹;杜镇远、龚继成在滇缅铁路、滇缅公路等战略性抗战工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或担任组织者,或主导工程设计、施工,为打通国际援助物资入华通道立下大功;赵祖康组织修建西兰公路、西汉公路、乐西公路。交大人还有很多不为人熟知的贡献。比如林同骅在重庆南川山洞里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架运输机;赵庆杰同德国、丹麦友人一起,与日军周旋,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收留了两万多名中国难民……该片将这些历史挖掘出来、传播开去,功莫大焉。

      再次,彰显了自强不息、果毅力行的民族精神和知识分子品格。抗战中的知识分子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唐山交大人的答案是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果毅力行。三度担任校长的孙鸿哲说:“人家要我们躺下,我们偏要站起来。”茅以升表示:“中国不会亡,唐院不会亡。”交大很多学生投笔从戎,在盟军翻译队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山交大还有一批学生奔赴延安,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刘文华赴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回国后先后担任朱德、彭德怀秘书;袁仲凡从唐山交大奔赴延安陕北公学,后在中央党校担任校务部工程科副科长,负责中央党校大礼堂的设计施工。这些具有历史性的故事,既表现了唐山交大学子心向光明的追求,也丰富了人们对延安故事的认知。

      最后,该片有效探索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路径。文献纪录片的目的是构建历史记忆,带领当下的受众重返历史现场。《一所大学的抗战》以求真求实的艺术态度观照历史,以丰富生动的表达手段呈现历史。大量的历史当事人后人的访谈,提供了激活历史的亲切语态,不少受访对象在纪录片播出时已经去世,凸显了这类访谈的抢救性质。此外,片中对历史文献如老照片、出版物、影像资料等的深度挖掘和恰切使用,尽可能地拓展了历史的能见度。片中还对相同场景进行跨时空对比呈现,如禄丰县大山深处的滇缅铁路遗址与档案里的工程照片、王德懿重返葛镜桥的照片与60多年前她和同学们在葛镜桥的合影的叠映等,强化了历史感。这些对历史细节的深度开掘和艺术呈现,让历史充满温度。

      (作者:康 伟,系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