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留文化底色,兴新貌新业

    和美乡村应是这般模样

    作者:连远强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13版)

        在浙江德清县新安镇舍北村,文化志愿者在给孩子们讲述古桥的历史知识。新华社发

        河南林州石板岩的一处农家小院展现出和美乡村新貌。新华社发

        “村咖”新业态带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图为游客在北京怀柔一处民宿品尝饮品、观赏风光。新华社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和美乡村应是哪般模样?

      在笔者看来,和美乡村建设,重在留文化底色,兴新貌新业,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留住记忆中的美好,另一方面要打造理想中的新貌。

    留住记忆中的美好

      坡塘村是浙江绍兴的“网红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受益者。该村共有坡塘、云松、应家潭、盛塘四个自然村,沿着云松自然村主干道向里漫步,远远能看到一棵高大繁茂的古银杏树。据介绍,这棵古树记录了村庄1000多年的演变历史。

      多年前,这棵古树曾一度濒危。原来,在坡塘村改造之前,这棵古银杏树夹在民建房之间,采光不佳,周围的水泥地禁锢着它的根系。为了拯救这一活化石,从村庄到街道等各级负责同志请来专家“把脉问诊”,并与相关村民促膝长谈,最终村民表决——村里的建设要给古树“让路”。相关村民拆房搬家,村里对古树周边土壤进行平整,使其透气,通过系列举措解放和保护古树的根系,让古树重新焕发活力。此后,古树结果一年比一年多,长势一年比一年好,还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到此打卡。

      一棵古树连着村民的心,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哪怕村容村貌几经变迁,只要这棵树还在,家乡就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一棵古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自然生长的树木,它和文物一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可以滋润人心、凝聚人心。

      把“根”守住,才能把“魂”留住。这句话适用于一棵古树的保护,同样也适用于乡土文化的延续。和美乡村建设绝不是按照统一标准建成“千村一面”,更不是简单粗暴地推倒重建,“留”应是其题中之义。留什么?留乡村文化资源,留和美文化之根。每个人关于乡村的美好记忆有所不同,但是从文化角度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从祖辈开始就一直存在、相关历史故事被代代传颂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一种是代代传承、烙印在人们生活和记忆中的民间民族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农业文化、口头语言等乡村非物质文化。

      留乡村文化资源,留和美文化之根,意味着要留住乡村之所以为乡村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换句话说,要留住一代代村民忘不掉的记忆中的美好,抹不掉的骨子里的印记。仍以坡塘村为例,尽管如今的村庄已经焕然一新,几乎看不到往日的旧模样,但是那些承载着村落历史的古台门(四合院)、牵绊着异乡游子的传统包子铺、每一处院落门前悬挂的新旧面貌对比图、街边墙上展示的民歌民谣曲谱等,不仅留住了村庄的“魂”,有效勾连起乡村新貌与村民的美好记忆,还能为后代和外来游客全面展现一个村庄的历史变迁,让乡土文化实现代代传承。

      当然,“留”不能止于保护和存留,还要进一步挖掘并宣传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典故传说、名人文化、祖训家规等乡村特色文化。比如,安徽省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强调深入挖掘淮河文化、长江文化、徽州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让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差异化打造和美乡村。安徽池州杏花村,因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千古绝唱而名扬海内外,它的发展注定与诗词文化息息相关。当地充分发掘这一优势资源,以诗为媒,宣传展示当地的乡村特色文化,奏响乡村文化振兴进行曲。今年3月,“2024中国农民诗会”在杏花村举办,让人见证了诗词文化在一个村庄的千年传承,同时在美好的诗词中感受丰收之乐和乡村之美。

    打造理想中的新貌

      想必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理想村庄的模样,它或是《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抑或是《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之乐。和美乡村以“宜居宜业”一词,精准概括了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至高追求——安居乐业。按照宜居宜业这一标准,和美乡村不仅要留住人们记忆中的美好,还要满足他们的新期待,将梦中桃花源落地变成现实,打造理想中的新貌。

      如何满足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不妨看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样本——安吉的做法。安吉县不搞大拆大建,尊重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的原始美,按不同地势和山水环境,进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的设计,形成“山水统里”“石岭人家”“田园洪家”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村。家园与田园、自然与设计相协调,实现村村是精品、户户是新景、处处是美景,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实现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人居环境整治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第一场硬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立足“清脏、治乱、强基、增美”,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通过艺术赋能,对旧民居、破厂房等开展“小规模、小尺度、渐进式”地艺术化改造,打造成乡村博物馆、乡村艺术馆、乡村书屋等空间,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理想中的新貌之“新”,既包括村容之新,也包括业态之新。不久前,江苏省发布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在列。许多年前,桃源村还是一个发展落后、环境不佳、大量人口外流的空心村。如今,穿行于桃源村,粉墙黛瓦的民居依山傍水,斑斓的观光步道蜿蜒向远。在山南头文化艺术村片区,精品民宿、咖啡馆、手作工作室外形雅致,令人目不暇接。优雅艺术点缀乡村风貌,碰撞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让生活在此和来此旅游的人忘却了烦恼与疲惫,陶醉在美丽田园。

      桃源村的蝶变被媒体形容为书写“新桃花源记”的成功实践。这缘于桃源村依托桃文化展开的一系列升级改造和创新探索。在桃源葫芦谷街区,一半是文创展示,一半是乡间生活,生动诠释了安居与乐业的融合。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让农民增收致富,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年来,阳山镇举办了桃花节,桃源村与第三方合作建设的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已开村迎客,游客多了,村子火了,曾经村民争相逃离的空心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和美乡村既要保留乡村底色,以文化之根与魂凝聚人心,还要完善新设施、开发新业态,以文化之兴、产业之兴吸引人、留住人。有人来,有事干,有钱赚,这或许就是和美乡村应有的模样。

      (作者:连远强,系扬州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