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日

    为明天收藏今天

    ——莫忘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的保护

    作者:杨城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7日 11版)

        重庆工业博物馆中收藏展示的机械设备 作者提供

      【忆言忆语】

      当代物证是博物馆藏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藏当代物证,为明天收藏今天,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今年以来,我国把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老旧设备的大规模淘汰。这些老旧设备可能包含着具有行业代表性、历史价值较高的机械,或是曾经引领技术发展、被认定为“首台套”的装备,它们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记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凝聚了中国工业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教育价值。相较于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老旧车间厂房等不可移动物证,机械设备等可移动物证则更容易因技术升级、更新淘汰而做报废拆解处理。目前,前者已通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认定和国家及地方工业遗产认定等措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与利用;而后者仍受征藏观念局限和工作规范不完善的影响,保护利用工作亟待加强。

      因此,为了更好地记录留存工业印记,避免这些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设备流失湮灭,建议在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中,加紧推动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的保护与利用。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方面,加强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的征集工作,进一步充实馆藏。21世纪初,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期,原本作为城市重要产业的传统工业或迁离城市,或“关、停、并、转”,留下了大量退出生产的工厂旧址、附属设施及机器设备。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地通过征集工业物证、建设工业博物馆等举措,对工业物证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比如,首都博物馆于2007年开展了北京地区工业文物征集工作,向有关企业征集生产资料、产品、图纸等实物;2012年,国内首个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在柳州第三棉纺厂旧厂房中建成开放,收藏展示了大量记录着柳州工业百年发展的工业物证。

      由此,在本次大规模设备更新中,博物馆可重点开展以设备为主的可移动工业物证征集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古代藏品资源较为匮乏的县级博物馆,更要加紧对已濒临灭失或存量稀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被逐步淘汰的关键性物证开展征集,以构建更为丰富、更具地方特色的藏品体系。据报道,国家铁路局计划到2027年基本淘汰老旧内燃机车,而一些工矿企业目前仍在使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直流内燃机车,甚至制造时间更早的蒸汽机车。各地博物馆可对这些曾经为地方工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亲历者”“参与者”进行征集,让它们在博物馆中焕发新生,继续为公众讲述中国工业故事。

      另一方面,完善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的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2015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试点工作,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在物证征藏的工作机制、工作体系、工作流程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成果。但是,相较于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古代藏品的管理工作,当代物证特别是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在文物认定、定级、修复等方面仍存在着可借鉴经验少、可适用标准少、对口专家少等问题,工作开展难度颇大。

      以工业文物定级工作为例,中国化工博物馆、沈阳工业博物馆等工业博物馆根据业务需要,陆续开展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化工博物馆在开展化学工业文物藏品定级工作的过程中,为增强文物定级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成立了专家鉴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化工博物馆化工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最终共有81件(套)分别获评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并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备案。沈阳工业博物馆馆藏的20世纪50年代沈阳铸造厂熔炼设施、1960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制C630型机床等生产设备,通过开展工业文物藏品定级工作,分别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

      下一步,相关部门可加强政策引导和标准制定,明确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其在文物认定、定级、修复等方面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创新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的保护利用模式和路径,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当地发展需要,又能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之,在本次大规模设备更新中,加紧开展对当代可移动工业物证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对于传承中国工业文化、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让老旧设备“活起来”,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杨城,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究专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