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日

    云南剑川:古道沙溪村寨美

    作者:本报记者 张勇 徐鑫雨 本报通讯员 张澄澄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7日 10版)

        高原明珠剑川县剑湖。 苏金泉摄

        剑川木雕。 高志成摄

        剑川古城民居庭院里的美育课堂。 中央美术学院供图

        沙溪古镇。 剑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云南省级非遗剑川石龙霸王鞭。 高志成摄

      【中华古迹巡览】

      1639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到达云南,在剑川停留了四天,写下了7000多字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剑川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循着徐霞客的步伐,走进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邂逅静美的山水,寻找岁月的痕迹。

      “门前商帮流水过,院中兰桂经雪香。”这是云南大理州剑川县剑川古城北门街一家商铺门上的对联,描述了古代马帮商贩络绎不绝穿越古城的繁华景象。剑川古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也是中国古代连接南亚、东南亚和西亚的重要枢纽。

      现存的剑川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历经600余年。时至今日,古城的四至仍清晰可辨,当年的护城隍壕还在,壕桥犹存,城池的棋盘式建设格局和街巷道路的布局、走向、尺度均得到较好保存。明清时期的街巷20多条,民居风貌保存完整。其中西门街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了昭忠祠、张勉大院等9个明代建筑群,是古城白族民居风貌的集中体现。古城内的建筑几乎囊括了白族建筑的所有品种,堪称白族建筑博物苑。2006年,剑川古城西门街明清古建筑群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剑川古城的居民有自撰自书楹联的优良传统,逢年过节均开展“观楹联”的传统习俗活动。记者徜徉于古城古街之中,富有哲理的门联和家联叫人目不暇接。剑川自撰对联历史悠久,唐宋时期石宝山石窟中就有“紫石云中,信境兰若”的联语。

      剑川不仅有古城,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溪古镇。沙溪古镇始建于唐代,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作为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这里还是西藏、滇西北地区食盐供给的集散地。走过黑惠江上近百年的石拱桥,从东寨门来到沙溪古镇寺登街区的四方街,高大雄伟的清代戏台引人瞩目。

      记者漫步在四方街,仿佛看到一队队风尘仆仆的马帮,披着晚霞,驮着沉甸甸的茶叶、盐巴,到四方街卸货、打尖、看戏,然后一觉天明,又纷纷走出寨门,向迪庆高原赶去……

      距沙溪不远的石宝山中,隐藏着10多个美妙绝伦的石窟——石宝山石窟。石窟雕凿在崖壁上,共16窟,百余造像,大多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作品,内容以南诏王室宫廷生活及佛教为主,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研究价值。这些石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留下的瑰宝。

      剑川还有25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犹如一颗颗民族文化的珍珠,散落在山水之间,熠熠生辉。

      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造就了剑川灿烂的历史文化。2022年8月,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落户剑川,这是国家方志馆在全国设立的第六个分馆。斗转星移,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又在这些方志馆和剑川古城、古镇中复活,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本报记者 张勇 徐鑫雨 本报通讯员 张澄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