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作者:田嵩燕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06版)

        环保志愿者在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磁河木刀沟生态湿地捡拾垃圾。新华社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思想教育问题,也是制度规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当前,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心任务,通过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层面举措,形成对全社会的有效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走深走实。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全社会塑造一套能够安顿人心、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指导行动的共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方式,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铸魂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进行伟大斗争需要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的无畏奋斗者和勇敢担当者,伟大事业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仰者和合格建设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就是要以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为根本目标,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出一大批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时代新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系统布局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根深才能干壮,枝繁才能叶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脉深厚牢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繁荣兴盛。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脉,首先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是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最后是发挥精神文化产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核心功能,通过文学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发行、展览演出等不同类型文化载体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体现在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总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实现对全社会的有效覆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的萌生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国民教育系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课堂主渠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和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从课程内容看,思政课应进一步提升专业性与学术性,使之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又具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功能。从教学方式看,思政课应突破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卷面考试为主的学习考核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总之,厘清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升思政学科内生动力,以守正创新的方式推动思政课发展与建设,是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这一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指明了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首先,“真知真信”是“真行”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才会在行动上自觉自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真行”是“真知真信”的结果,同时又促进“真知真信”的巩固和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情感、验证价值、深化认识的过程。最后,以“学思用贯通”促进“知信行统一”,只有以诚意正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力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深入百姓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引领,只有将这种价值观念嵌入人们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为此,一是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生活化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和阐释不能停留于抽象的、理论的、标语化的话语方式,需要通过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表达方式,将其价值内涵转化为一套能够与基层群众思维语言、日常生活相对接的具体的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到达率”和“接受率”。二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交往等风俗习惯入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百姓日用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作用。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为国家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党员、干部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文化中关于为政者在道德上要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传统,强调通过持续不断的党性修养保持自身在思想上道德上组织上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曾为我们党获得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应继续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汇聚强大力量。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需要外化为刚性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全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形成了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完善是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内在统一的。价值观是制度的内在灵魂,制度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架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价值理想和发展目标决定的。文化、价值、理想、目标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架构的内核,发展道路和制度架构是文化、价值、理想、目标的外化。我们之所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架构,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坚定信仰和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昭示的价值理想、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方面必须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理想、制度的信心和认同;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上升为党和国家、人民的意志。2018年3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成为宪法总纲的基本组成部分。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写入其中。与此同时,现行《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在总纲部分明确写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源”地位得以确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石。此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工作步入快车道,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司法、释法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具体举措也相应出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有效发挥了法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善治。2016年印发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靠良法,又要靠善治。社会治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治理中体现鲜明价值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具体途径,就是制定各行各业各团体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在日常管理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价值观的适用性问题。

      (作者:田嵩燕,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