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文学表现地方性的一次有益探索

    ——评长篇小说《归潮》

    作者:黄景忠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14版)

      陈崇正的长篇小说《归潮》(花城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以碧河镇陈、林两个家族四代人的奋斗史,以及横跨潮州、曼谷的生活广度,反映潮汕人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命运变迁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图景。

      潮汕人是一个以潮汕话为母语的群体,主体是中原人,秦汉以后因逃避战乱经福建迁徙到潮汕平原,明清之后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大批潮汕人又冒险赴东南亚一带谋生。在海外定居的潮汕人有搬家不离家、出国不离国的共同点,对家乡宗族的认同,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他们心中牢固的情结。《归潮》中,林汉先和陈洪礼因为家乡风灾,奔赴泰国谋生,成为侨一代。林汉先协助爱国侨领羽先生经营八角楼,抗战爆发,羽先生在曼谷成立救国会,筹集财物支援国内抗战,林汉先成为羽先生的得力干将。日军占领潮州时,林汉先的父亲在伏击日军运输队时牺牲。后来,林汉先在卫校读书的妹妹林汉萍,以及追随他到泰国谋生的弟弟林汉忠、林汉厚、林汉孝,都是怀着家仇国恨上了战场,都在抗战中殉国,践行林父对他们“先忠后孝”的期望。他们的壮烈人生,让人深切体会到“家”与“国”是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如果说林汉先等形象蕴含的是“忠”和“孝”的伦理价值,陈洪礼则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对“义”的担当。林汉先的妻子林阿娥一直怀疑丈夫的身亡与陈洪礼有关,陈洪礼宁可承受误解也不说出真相。尽管陈洪礼自家生活困顿,但是一直救济林家。他晚年患上老年痴呆症,有一次竟然摇着轮椅穿过几条马路奔向码头,向着大海发出“返返返”的含混叫声。“历尽千劫,只为归潮”,这是一代侨民的共同心声。忠、孝、义,已经内化为他们坚守的人生信条。

      《归潮》也聚焦陈、林家族的新生代,他们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对潮州文化的认同和继承上,有的将人生规划定为到泰国华语学校教授潮州木雕,有的花了二十年时间研究侨一代的奋斗史,有的致力于活化潮州民居。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故事,而每个人的人生都或多或少地和故乡、祖先联系在一起,都连通着这个群体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是有“根脉”的。

      传奇笔法与日常叙事相结合是这部小说的叙事特点。跌宕起伏的时代风云、大开大合的人物命运、乱世中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这些部分的书写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而一旦落笔碧河镇,一旦进入伦常、秩序中的日常生活的河流,小说的节奏就慢下来,作家的笔墨更多地放在风俗、人情、饮食、名物等地方性知识的表现上。

      潮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作为一个从这里走出来的作家,陈崇正试图在作品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归潮》中的潮汕人,重视一个人生老病死的各种仪式和风俗,重视祭祀先祖和神明。潮汕人多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对于一个处在不断流动的群体来说,抓住血脉之“根”很重要,他们崇拜祖先神明和浓厚的家国情怀都可以从这里获得解释。同时,他们有望族的基因,有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的传统。小说对地方文化叙事,不只是停留在风俗、名物的层面,更是深入文化精神的层面。

      《归潮》的文化表现还落实在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描写上。陈团结继承陈家的木雕手艺,性格内向、木讷,一生满足于与木头为伍。和林汉先女儿林雨果的婚姻,他似乎满足于作为一个陪衬者存在,他爱林雨果但拙于言辞。在暮年,他耗费了5年多的时间完成一件重要的作品——用木雕重现他与林雨果初次在井边会面的情景。林汉先的四弟林汉孝,一生痴迷潮剧。抗战时他回潮州参加“青抗会”,被日军抓获后坚贞不屈,在戏台上被杀害,活成了戏剧中的忠烈英雄。在《归潮》中,我们看到文化与人之间的互相成就,人传承文化,文化又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

      当前,地方性写作渐渐成为一种潮流。文学如何表现地方性?《归潮》至少提供了如下启示:在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上,小说通过家国伦理叙事将一个群体的奋斗史的书写与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命运关联起来,把地方的小叙事与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贯通起来;在地方性与文学性的关系上,小说不仅描摹地方历史、风俗和名物,不仅揭示风物背后的地域文化精神,而且着力表现这种地域文化精神如何影响人性的走向、塑造人的命运。毕竟,地方性不是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所要表达的永远是对人性和人的命运的关怀。

      (作者:黄景忠,系韩山师范学院潮州文化研究基地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