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作者:王玉德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05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国乡村数量多、分布广,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供给水平低、供给模式单一以及供需关系失调等问题,必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公共服务供给由三个环节构成,包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进入市场以及公共服务被有效利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需从这三个环节入手。首先,兴建一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设施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统筹兼顾设施选址、服务内容、服务定位以及服务规模,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探索财政资金竞争性使用制度等有效应对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其次,引导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可引导有志于此且有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承揽、服务内容推广、服务标准制定、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积极介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力量,扩大公共服务市场。最后,多措并举助力公共服务被有效利用。必须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出发点,狠抓服务质量关,建立服务质量反馈监督机制,确保群众获得良好服务体验。公共服务要做到设施选址“可达”、服务内容“可用”、服务成本“可负担”、服务质量“可接受”以及服务模式“可适应”。实际操作中,往往还需要在创新驱动和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中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增进民生福祉。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首先,以科技助推公共服务发展。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线上为受众群体“精准画像”。还可以结合海量生活数据进行公共服务需求预测,以期做到公共服务供给智慧化、精准化。其次,推动嵌入式公共服务发展。大多数村子分布较分散,村居规模小,因此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宜过大。如以村委会、村卫生所等为依托,将助餐服务、日托服务、日间照料、医养结合等服务整合到一起,打造农村公共服务综合体。最后,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农村地区村民相互熟悉,有长期交往的基础。以农村养老问题为例,邻里老人自愿结对的抱团互助养老模式,以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为特点的互助幸福院模式等,都是农村地区探索出来的卓有成效的公共服务模式。

      优化公共服务供需关系。首先,要适应人口变化趋势,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家庭户规模萎缩,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养老、托幼、医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需求升高,公共资源投入应适当向这些方面倾斜。其次,以公共服务强点辐射带动弱点。有些公共服务基础较好、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可利用其较强的运营能力和成熟的服务经验,指导或扶持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的村子开展相关服务,或直接向其提供相关服务,尽可能缓解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的村子的公共服务压力。最后,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自上而下的决策特点往往导致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应强化农村地区公共服务需求调查研究,以需求分类和需求分层调查研究为基础,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有效融合,并建立相关的群众参与和反馈机制,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精细化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作者:王玉德,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