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湖北潜江市龙湾镇郑家湖村:

    火红的虾子 带旺幸福的日子

    作者:本报记者 张 锐 王建宏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05版)

        郑家湖村四组虾稻田一片丰收景象。 何生兵摄/光明图片

        郑家湖村村民正在虾稻田收虾。 本报记者张锐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清渠纵横交错,水田星罗棋布。穿行在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郑家湖村的机耕道上,放眼所及的江汉平原,尽是蓬勃生机。

      村民郑继发娴熟地穿上背带连体防水服,溜下环沟,池水没过腰间。他双手伸进水里,向上一抬,长长的地笼露出水面。只见银白色的鲫鱼活蹦乱跳,一尺多长的鳝鱼来回扭动,一堆堆青红相间的小龙虾挥舞着双钳,在笼子里乱爬。“这环沟啊,深有1.2米到1.5米,宽有5米左右,围着这几百亩水田一圈呢。通过控水,现在小龙虾都在这环沟里。中间的水田已经平整好了,过几天就要安排无人机播撒水稻种子了。”郑继发说,历史上这一块曾是湖。郑家湖村曾经“十年淹九水,遍野蒿草丛”,是潜江重点贫困村。当地曾流传这样的民谣:波浪滚滚撞台坡,石磙连年困水窝,每天吃的野菜粥,肠子心肝都染绿,螺蛳蚌壳当饭吃,全靠它们把命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郑家湖村民家家户户种的都是稻谷、棉花、油菜,可以糊口,却难致富。

      郑家湖村是典型的水网湖区,湖泊众多、沟渠纵横、水质优良、水生生物丰富,是小龙虾生长栖息的天堂。21世纪头十年,村里有人零星养起了小龙虾。2013年,退伍返乡创业的村民郑青龙,成立潜江市肩并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本村和周边村的社员发展起“虾稻共作”。2018年12月,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于是,村两委与合作社探索“党建引领+合作带动+群众参与+产业脱贫+乡村振兴”的运作模式,让1名党员带动5户农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养小龙虾,就是养水养草,水好草好虾就好。”村民郑浩月是大伙心中的“养虾状元”。在他看来,虾与稻共生共长,水稻秸秆腐烂产生的腐殖质可被小龙虾直接利用,腐烂培养的浮游生物是虾苗的开口饵料,剩余的有机质直接还田,小龙虾产生的粪便增加稻田肥力,既保证了生态安全,又保证了食品安全。

      郑浩月介绍,每年3月初投放虾苗,一般每1000平方米放80斤虾苗,大概一斤有80到120尾。小龙虾生长期在一个月左右,赶在清明节前常常能卖个好价钱。5月中旬,要备田播撒稻种,10月收割水稻。在此期间,通过控制水位来引导小龙虾进入水田、回到环沟。稻子收完之后,再晒田,灌水,种上虾子爱吃的伊乐藻,这样老塘口的虾子能长得更肥美,为春节到来年4月的高价期做好储备。

      “现在呀,这个虾稻种养的模式好得很,卖虾苗、成虾,再加上价格更高的虾稻田的稻米,一年下来,收入比只栽水稻要多五六倍呢。”村民徐银安说,“虾稻田就像是我们农民的存钱罐,虾子在塘里,我们就看自己手头紧不紧,再看市场行情咋个样,要用钱,直接起虾子卖就行。”

      郑家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皮定学介绍,如今,村里引入龙头企业,坚持合作带动,发展合作社社员400余户,打造以虾稻种植养殖为主、家鱼养殖与多种蔬果种植有机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体系。其中,通过流转土地优化产业,建成国家虾稻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虾稻共作复合种养模式集成核心示范基地,发展虾稻共作面积6500亩,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就业,亩均收入超5000元。

      小龙虾给郑家湖村民带来的收益不止于此。“我们不仅收购郑家湖村的小龙虾,不少村民也在我们公司务工。包吃包住,多劳多得。村民在小龙虾收购加工高峰期做上三个月,就有差不多两三万元的收入。”潜江市昌贵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肖启超说,公司每年光是从郑家湖村收购的小龙虾差不多有3000吨。昌贵水产公司坐落在离郑家湖村不到10公里的地方。村民郑锋每天从家里骑上小电驴十分钟就到了这里。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成为了公司的冷库搬运工,一个月下来能挣5000多元。

      虾稻共生、池塘精养、虾莲(藕)共作……郑家湖村所在的龙湾镇,年产小龙虾16000吨,产值5.4亿元,从业农户5600余户。潜江龙虾,红遍天下。20多年来,“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建成集选育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美食、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养大一只虾、带火一座城、致富一方人。据测算,2023—2024年度,“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422.29亿元。

      “现在,全国各地养小龙虾的农户越来越多,怎么让村民们增产还增收,是村里一直在思考的。近期,我们正争取项目资金,希望建设仓储冷链物流,吸引客商前来,让村民们的小龙虾、阳光玫瑰葡萄、虾稻米能够卖个更好的价钱。”郑青龙说。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时,郑家湖村委会前的巨金米业万亩虾稻共作基地的水田里,青绿的秧苗已有一拃高,偌大的稻田里三三两两的水鸟嬉戏。清风拂过,秧苗起伏,一个丰收的年景正在招手。

      (本报记者 张 锐 王建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