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展厅多神工 创意满关中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专题展印象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09版)

        5月18日,观众在观看“技与美”专题陈列。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5月18日,观众在观看“技与美”专题陈列上展出的东汉朱书陶罐。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带你一起看大展】

      室外微型“上林苑”中,青铜水禽栩栩如生;鎏金银竹节熏炉旁,香气幽幽传来;镜中古今舞者共舞一曲,裙裾蹁跹……

      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城与陵”“技与美”两个常设专题展厅,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历史现场,展览设计上的各种巧思令人印象深刻。

    宏大主题的巧心思

      “城与陵”展厅中,幽暗的灯光让人仿若置身帝陵内部,充满神秘感。展厅布局模拟了咸阳、长安两处大遗址的空间位置,设置了一条曲折的坡道。坡道台阶象征地理上渭河北侧台地,沿途分别展示着雍城、栎阳、咸阳等三处遗址的内容。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策展人任雪莉说,这条坡道象征着秦人从崛起到统一六国的奋进之路。

      室内搭建起的二层平台是展厅的最高点。透过其下方的透明玻璃,下方山脉起伏的地理模型清晰可见。任雪莉说:“我们想打造在飞机上俯瞰关中平原的场景。”凭栏看去,一圈环幕上展示着西汉的多个帝陵,屏幕中飞鸟不时展翅掠过,意境悠远。

      展览还通过展柜位置的高低将“城”与“陵”两个宏大主题在空间上隔开:“城”的部分展示在高台之上,“陵”的部分如陪葬品等文物则在下。地势低处,既象征渭河,又暗示生与死之分界。

      “城与陵”展览并不只在展厅里,它还拓展到了室外:庭院一角,以茂陵石雕、秦始皇帝陵水禽等文物打造出的微型皇家园林“上林苑”中,数只青铜水禽正低头饮啄,使观众能直观感受秦风汉韵;室外大厅里,立着数根汉长安城遗址周边发现的古桥桥桩,与窗外的现代桥梁遥相呼应、古今映照,诉说着文化的一脉相承。如此巧妙地利用场馆外空间,使观众得以从不同维度体会秦汉文明之博大宏阔。

      更值得称道的是,展览还融入了分众化和无障碍设计的思路,设计了满足多种需求的展线。如在“城与陵”展厅二层圆环楼梯的下部区域的展线,其高度正是根据儿童身高设计的。

    沉浸体验的小装置

      与“城与技”展的恢宏大气不同,“技与美”展则充满灵动飘逸的氛围。

      空阔的展厅中有着一根根白色木简形装置,汉代木简的文字投影其上,展示着秦汉文字疏朗流畅的线条美。在“锋毫辉映”展区,汉代木简文字笔锋的转折、点画的力度、用笔行进的速度等细节,都以数字化手段纤毫毕现。在这里,小朋友还可以用仿制的“方除长印”等印章在陶泥上压印,体验汉代封泥的使用。

      一块圆形屏幕上,白色影子的现代舞者与汉代乐舞伎身姿轻柔,舞袖款摆,翩然起舞,一远一近,一古一今——一场跨时空的同台表演,在多媒体的加持下,呈现在观众眼前。而其边上,展出的正是一组汉代乐舞俑,投影中“体如游龙,袖如素霓”的舞者,装束与文物一致,俨然汉代的乐舞俑活了起来。“这一展区叫‘舞影曲落’,想营造出观众来时,他们好像刚刚跳完一支舞,曲子的乐音落下的意境。”任雪莉说。

      行至“炉中余香”展区,一股幽香飘来。一抬眼,玻璃柜中展出的赫然是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细细观察,香味竟然是从文物下方装置内散发出来的。为了让观众对汉代香薰文化有更深的体会,策展方请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根据先秦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成果,从终南山选取香料,特意调配了这款香薰。此外,在“香料盲盒”互动体验区,旋开盒子就可以闻到“沉香”“檀香”等秦汉时期常见香料的气味。

      “技与美”并非意在提供大量知识的“硬”展览,而更像一场集视觉、听觉、嗅觉多重感官于一身的愉悦享受,一场秦汉艺术之旅。“希望观众全身心去体验展览,并能感到身心的宽慰。”任雪莉说。

    中外对比的大视野

      徜徉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中,经常可见展板内容将中外文明进行对比。观众可以发现,文明体之间既有惊人的相似性,也有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独特性。

      在“城与陵”专题展中,展板内容将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国的都城雍城与公元前3至前2世纪、位于阿富汗的三角形希腊式城市艾哈努姆城对比。比如,马家庄的雍城宗庙,一座方形大院中,三座殿宇呈“品”字布局,每座殿宇格局近同,都是“凹”字形空间。这种空间曾出现于附近周原的西周建筑,同样也是中亚古代神庙的常用制式,与艾哈努姆城的迪奥斯库尔庙有异曲同工之妙。各种巧合,让人不禁感慨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的相似性。

      在中外对比中,更多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独一无二。长安与罗马——同时期的两座著名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存在很大差异。“城与陵”专题展中介绍,因为罗马是逐步扩展起来的,街道建筑等缺乏完整规划;而长安城则有轴线,城市布局均呈轴线对称。

      在栎阳古城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揭露了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最为集中和设置最为完整的浴室遗址,这一浴室的发现,体现的是王室成员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而在同时期的古罗马,沐浴则发展成一种社交活动,浴场也演变为古罗马的社会文化中心,成为古罗马文明的重要标志。

      (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