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充分激发理工科大学的创新活力

    作者:王凌宇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08版)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创新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理工科大学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要充分激发理工科大学的创造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承担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科研创新要在“四个面向”中找准方位

      理工科大学的创新要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面向科技前沿,理工科大学需要培厚基础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积累,紧跟世界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核心领域,努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需求。

      面向经济主战场,理工科大学需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助力经济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立足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理工科大学需要把科学研究聚焦在国家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不仅精准“选种”、精心“播种”,还要悉心“育种”、用心“培苗”,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上大有作为,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提升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理工科大学需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价值引领,坚持科技创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生命健康有保障。我们要瞄准“大健康”的现实需要,加强基础医学、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设备的创新能力,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四个面向”为高校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每所大学都要在国家广阔的需求中找准定位,有所作为。

    人才培养要依托产教融合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素质劳动者本身就是生产力质态改变的主导者。理工科大学要以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奋战科研前线,具有前瞻性、判断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梯队为目标。

      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培养大批卓越工程人才。理工科大学要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为他们在职业发展、参与新质生产力建设上打好思想基础。

      理工科大学要实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更加精准、实用和前瞻。课堂教学要追踪学科前沿知识,促进前沿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向新兴科技领域拓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配备专业导师指导、支持学生扎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勇闯科技“无人区”,勇攀科研高峰,使一大批青年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创新创业竞赛,跨学科组队,推动不同学科的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工科大学要完善产学研协同模式,强化多主体共同育人,与经济科技主战场建立更为紧密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形成“双导师”制度,双方按需求招生,共同培养,共享成果;开展现场教学,充分发挥企业的“诊断”效用,企业出题,师生答题,注重现实需要和实际供给的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环境中做真科研,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创新成果要与产业深度融合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推动的生产力构成要素配置机制正在发生转变,各类生产要素的管理体制机制要因时而动、随势而变,创造更好的条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使学校科研成果更为通畅地走向产业化。理工科大学的理工科基础扎实、人才储备充分、行业背景深厚,企业则是市场敏锐度高,资源调配能力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主动性强,二者要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结合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专利是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书架”和“货架”之间的载体,要鼓励专利申请,完善实施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功能齐全的技术交易平台。要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实验室、科研所,加快二者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资源数据库等方面的共享,加快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的流动。

      理工科大学还要主动对接行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促进具备创新能力、有创新成果的毕业生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业创业,将具有商业价值的科学发现进行新技术孵化,转化为市场产品,服务社会需要。

      (作者:王凌宇,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