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从要素、结构、功能上打通堵点卡点

    以高教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程涛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08版)

        5月24日,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开幕。图为观众在现场体验区观看“移动爱家机器人”。新华社发

        沈阳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展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图为在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调试无人机。新华社发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其后,教育部负责人在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明确表示,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应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方面聚焦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系统集成效应。

    1.打通要素层面的堵点卡点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相应的,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各类要素如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也均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需要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着力推动劳动者素质提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在人才要素方面,要更好地破解供需矛盾。当前,高校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尚有简单重复的方面,需要长远规划,毕业生在一些方面还不能满足行业结构和市场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有待提高,还需加大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校要聚焦主责主业,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样化人才要求,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定位,通过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及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既要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又要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培养能够胜任一线生产和服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蓄水池”。

      在技术要素方面,更好赋能科技创新。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当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规模庞大,但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能力还不够强。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要打破学科和领域壁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强化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建立“前沿探索—基础研究—集中攻关”的多层次科研体系,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求。特别是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机遇和产业发展趋势,科学研判技术成熟度,引导、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既要有“从0看到1”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学前沿,善于在无人区、交叉点深耕细作,实现研发突破;也要有“从1看到10”的远见卓识,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统筹基础原理突破和技术路线选择,实现研发成果转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可持续、成系统的技术支撑。

    2.打通结构层面的堵点卡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供给侧改革还需持续深入,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结构,由要素扩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校在创新全链条中具有独特优势,无论是供给人力资源、提供政策支持,还是突破重大技术,抑或构筑创新平台,在各个细分领域,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形成内外联动的创新协同。

      其一,积极参与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发挥好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作用,与其他创新机构之间相互支撑、良性互动。当前,高校与企业的研发目标及各自的组织机制等相差较大,在彼此衔接中存在“裂谷”。高校与企业要紧密合作,加强跨机构能力互补、资源互通和业务联动,加强创新资源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优化配置,共同组建研发团队,构建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的长效机制,联合投资共建面向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场景创新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例如,高校科研人员重点专注原创性技术研发,企业工程师团队重点解决成果工艺方面的问题。高校提供实验室、科研设备等,企业提供放大实验空间、产品化平台和应用场景。同时,依托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为创新人才营造交流空间,为初创企业打造孵化平台。

      其二,大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但据统计,当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存在转化价值低、难度大、社会需求度不高等问题。高校要积极回应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的集中迫切需求,增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一方面,注重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岗位设置、薪酬机制等方面加大对专业技术经理人的支持保障,逐步探索建立以新研发的技术作为“商品”推向市场的科技服务机构,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能力的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激励、企业承接转化激励机制,激发高校科研人员主动对接市场主体、加速成果孵化转化的动力和活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其三,合力营造多元参与的创新生态。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高校要发挥自身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创新生态的涵育,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同时,高校还要通过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等效能升级,在做好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的同时,更好参与政策制定、提供咨政建言、帮助开展人员培训、助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支持服务,助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3.打通功能层面的堵点卡点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短板,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仅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还通过其功能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是引领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活跃因子。当前,高校要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所急所需,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做好统筹谋划、系统调适、全面赋能。

      对高校内部而言,要通过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领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使其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破立结合,先立后破,通过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管理与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实施系统性的综合改革,为引育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等提供必要的软环境和硬支撑,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者等多重作用。在突破自身既有局限、实现发展阶段跃迁的同时,提高新方法、新原理、新技术发现效率并注重其推广应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萌发地、产出地。

      外在来说,要坚持“四个面向”,将国家战略需求内化、嵌入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一方面,要聚焦国家和地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和实践路径,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从被动适应转向前瞻性快速反应,通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细分专业领域,更好地适配创新及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在服务“国之大者”“城之要者”中践行大学之道;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更为全球合作与发展提供新机遇。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高校要更加主动发挥好重要窗口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开放办学、文化交流、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共享科研成果、知识技术,推动全球创新要素的高效流通,积极融入和引领开放、包容、互利的全球创新生态。

      (作者:程涛,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