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又闻朱鹮鸣啾啾!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王安东

    作者:本报记者 李丹阳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12版)

        王安东团队孵化的朱鹮幼鸟。资料图片

        王安东团队守护的朱鹮种群。徐谭摄/光明图片

      【青春之我】  

      破壳了!

      5月23日,恰逢朱鹮重新发现43周年纪念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鸟,经过22个小时的啄壳,怯生生地探出了头。

      这几天,我如同产房外等待的父亲一般期待着、忐忑着,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直到朱鹮宝宝诞生。我小心翼翼地将这奇迹般的小生命捧到电子秤上。嗬,体重59.27克!小小的重量化作大大的喜悦,占据了我的心。

      毫不夸张地说,我熟知黄河三角洲的每一只朱鹮。

      还记得2019年,我在保护区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时,读到《朱鹮舞神州》一书。书中,刘荫增老先生历经千辛万苦发现了7只全球仅存的野生朱鹮,令我深深感动。我查找文献,发现20世纪黄河三角洲曾有朱鹮活动的记载,立即产生了在这里重建华北地区第一个朱鹮种群的想法。

      在各界大力支持下,黄河三角洲朱鹮野化放飞项目成功立项。2022年,20只朱鹮在我一路护送下,从1300公里外的陕西洋县来到山东东营,与河北北戴河的10只朱鹮一起在此安了家。刘荫增老先生听闻后十分激动,赠送了亲笔书法作品《鹮归齐鲁》。

      尽管我和团队为迎接朱鹮作了充分准备,接下来的困难仍超出了预期。

      初来乍到的朱鹮对新家很不适应。当时正值12月,连续的大风降温天气,影响了朱鹮的进食状态。为此,我奔走于各类养殖场取经,改良了恒温食盆,在食物中添加葡萄糖、复合维生素和电解质,才让朱鹮状态慢慢好转。

      一到夜晚,还有朱鹮的天敌黄鼠狼在笼舍边乱窜,惊得它们乱飞乱叫,脆弱的头骨甚至会撞向笼舍,导致生命危险。我索性在笼舍边上的小屋住了两个月,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巡护一次,守护着朱鹮渡过了最艰难的适应期。

      付出终迎回报。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和野化训练,朱鹮适应了黄河口气候环境和食物,种群状态良好,今年繁殖季共有7巢朱鹮筑巢繁殖。而今,人工孵化的朱鹮成功破壳,更是一次里程碑事件,让我们对黄河三角洲能重新成为朱鹮的家园充满了信心,也让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更添决心。

      朱鹮,东方白鹳,黑嘴鸥……越来越多的鸟类在黄河三角洲繁育后代。鸟儿们畅翔齐鲁,我们这些“护鸟人”也会一直守在湿地深处。

      (本报记者李丹阳采访整理)

      (本期选题支持:张勇 周梦爽 徐谭 徐鑫雨 王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