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言】
“在高中生看来,公正司法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如何避免其产生厌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新学期伊始,为做好初高中法治教育的衔接,我跟初中学段的政治组教师讨论热烈。
同样是讲“法”,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不一样。如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使其实现对我国司法认识的螺旋上升,考验着不同学段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讲授中的配合。
为了抓住衔接关键点,我们实施协同备课机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纵向合力。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为老师们进行宪法讲座,从侧重点、内容、方式上厘清初高中各自的讲授重点;中国政法大学李红勃教授参与共同备课,进一步明确初高中教学设计的不同思路。
通过一次次思维碰撞,“基于对同一个案例的分析和讲授,引导学生在不同深度上理解公正司法的内涵”成为共识:初中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司法机关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司法机关有哪些职能、司法机关如何维护人民利益;高中则带领学生走进海淀法院拍摄模拟法庭短剧,通过分析庭审过程的各个环节,理解司法程序背后有哪些制度来保证司法公平正义。
跑好大中小学育人“接力跑”,“交棒区”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过去五年间,这样不同学段间的协同备课已经成为常态。
我们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大学教师到中学进行示范、指导和交流;也“走出去”,组织教师到大学开展现场观摩、集体备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还会组成项目微团队,围绕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时政热点话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少老师表示,这样的交流协作,让自己对课程和教学有了整体化思考,找到了更为宽广的成长空间,也更好地满足了学生需要、实现了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