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研治清代戏曲的重要目录学著作

    ——评《清代杂剧叙录》

    作者:张剑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6日 12版)

        《清代杂剧叙录》 杜桂萍 魏洪洲 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清刻本戏曲《琵琶行传奇》 资料图片

      清代杂剧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评价向来不高,以为系古代杂剧之衰微期或末路期。但据学者统计,元代杂剧有作家80余人,作品737种;明代杂剧作家有125人,作品523种;清代杂剧作家姓名可考者即有250余人,作品1300余种,无论从作家数量还是创作数量来看,地位都不容忽视。因此亦有学者作持平之论,如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认为如仅从风格辞采以及声律而言,清代杂剧“为元、明所弗逮”;王永宽《清代杂剧简论》认为清代杂剧总体上虽比不上元杂剧,但亦“显示出发展,体现着继承,也包含着创新”;杜桂萍《清杂剧之研究及其戏曲史定位》一文更是从清杂剧的学术研究史入手,讨论了学界对清杂剧的认知与研究中的定位问题,认为“清代杂剧作为一代文学中客观存在的文学事实,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在历史过程中仍然富有生命力的延伸,作为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创见的戏剧文体,都理应受到戏曲史研究者的理性投入和价值关注。”

      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杜桂萍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清代杂剧的研究,并于2003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其中附录的《清初杂剧作家作品综录》,钩稽出清初100位杂剧家的生平、籍贯、履历、出身等方面的基本史料。之后又经20年的博采广求,推出了与其学生魏洪洲合著的《清代杂剧叙录》。该书是继傅惜华先生《清代杂剧全目》之后,又一部针对清代杂剧的重要目录学著作。同已经出版的《清代杂剧全目》(傅惜华)、《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及《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赵兴勤)、《明清传奇综录》(郭英德)一起构成了研治清代戏曲的坚实的文献目录基础。

      与其他诸书相比,《清代杂剧叙录》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定位明晰准确。如此次只收作者姓名或字号可考者(无名氏或佚名之作留待后续研究),共收入杂剧作家257位,而此前的《清代杂剧全目》所收姓名可考者仅140位左右,《清代杂剧叙录》对于清代杂剧作家生平的研究,提供了比他书更加翔实的资料和线索。再如明清以来,杂剧已突破元时“一本四折一楔子”之基本体式,长短不一、兼用南北曲的“新杂剧”和兼容南北曲的“传奇”体制已很常见,难以再用南北曲调来区分杂剧与传奇,于是有的学者改用剧本体制的长短来作界定,十二折以下为“杂剧”,十二折以上是“传奇”,也有以八折、十折为准的;从实际调查看,十一折以上的戏曲作品中传奇特点更为明显,于是《清代杂剧叙录》明确规定十一折(出)及以下折(出)数之戏曲作品均归为杂剧,超出者则判为传奇,虽然“十一折”较之“八折”“十折”“十二折”亦是权宜之计,但更为准确地反映了清代杂剧的实际情况,也是杜桂萍教授对自己《清初杂剧研究》提出“十折说”的修正。

      二是叙录全面详明。叙录又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始自西汉刘向,其为皇家校阅秘阁藏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后世沿而变化之,或重在揭示书籍主旨、价值得失及学术源流等;或重在介绍作者、书籍版本、校勘、编刻源流、流传及收藏情况等;或重在辑录诸家评述和其他书内有关资料等,体例多样,详略不一。《清代杂剧叙录》却兼综诸家特长:每位作家有小传,考述其生卒、字号、籍贯、履历、创作等情况;每种杂剧则细分为“剧情概要与本事”“著录、版本与收藏情况”“序跋、题词与评语”三个部分。遵循“知见”之原则,在“经眼”之前提下,对杂剧内容、文本面貌、版本和收藏概况、题词序跋等进行梳理、汇辑。另外还附入了116幅彩色书影,兼收图录之功。一册在手,对相关信息即能相当全面地了解,可在此基础上迅速开展研究,其利用价值大大增加,实为研治清代杂剧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三是学术价值丰富。《清代杂剧叙录》并不能简单视作一部目录学的工具书,某种意义上还可看作一部富有学术深度的著作。如其叙录时,凡与作品相关之题名、本事、体式、折数、角色、创作时间、基本版本状况、序跋、题词以及评语等副文本信息,皆纳入考释和辑录范围,为学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启发。就笔者粗览印象,以苏轼等宋代才子为主人公的杂剧颇为不少,这是否与宋代文士的文采风流正好契合了清代杂剧文人化倾向相关,其中原因就可进一步琢磨。再如其收录杂剧作品568种,竟有120余种不见于《清代杂剧全目》,这些前人关注不够的作品,必然隐藏着不少可以挖掘的学术选题。又如很多作者的曲家身份和生平事迹皆由本书首次考定、披露。兹举数例:在傅廷标小传后的按语中,从傅廷标的别号“半村”入手,以充足的证据驳斥了周越然以金廷标为杂剧《腊尽春回》的作者之说,指出了《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国古籍总目》对这一误判的沿袭,坐实了傅廷标为杂剧《腊尽春回》的作者的说法;在“又按”中,针对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邓长风《二十三位明清戏曲家的生平资料》等作中或不著其生卒,或言其生卒不详的情况,根据傅宗杰《〈螺斋诗钞〉跋》,判定傅廷标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卒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关于《离骚影》作者,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署为“钝夫”,言“姓名未详,号楚客。大庾(今属江西)人。生平未详”;《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署为“楚客”,亦言其“姓名、生平事迹不详”。《叙录》根据杜桂萍《清代戏曲〈离骚影〉作者考》、黄义枢《清代戏曲作者考三题》二文的考证成果,判定《离骚影》撰者为杨宗岱,并在小传中注明“原名生鲁,号钝夫,别号楚客”。不仅考证精深,而且颇能反映学术界的前沿成果。

      值得一说的还有该书的装潢和版式,煌煌精装三大册,封面设计朴素大方,并由袁世硕先生题签,更显厚重之气;正文绿黑双色印刷,版式疏朗,每册前皆有若干书影彩页,直观与美观并具。与其叙录内容配合,可谓有品有质。该书必将有力推动清代杂剧乃至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衷心希望著者能够尽快将无名号可考者亦叙录出来,合璧生辉,使有清一代杂剧面貌得到彻底呈现。

      (作者:张剑,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