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

    山西洪洞县霍泉灌溉工程——

    汩汩清泉 泽被后世

    讲述人:山西省洪洞县霍泉和南垣水利事务中心主任 张建中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8日 07版)

      【一线讲述】

      霍泉又名广胜寺泉,因出露于霍山南麓而得名,千百年来发挥着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功能,滋润着霍山脚下的这片土地。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将霍泉载入《水经注》:“霍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水。”唐人李端在《霍泉》诗中写道:“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清道光七年《赵城县志》中记载:“霍泉源出沁源县诸山,流经岳阳县南渗水滩,伏流八十里,至县东南霍山下复出。”

      引泉灌溉,是霍泉灌溉工程的独特之处。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霍泉就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始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公元649年),文献记载中出现了最早的引泉灌溉工程——北霍渠和南霍渠。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形成以泉源工程、渠系工程、控制工程以及水能利用工程为主体的工程体系。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霍泉泉源分水铁栅的修建为标志,工程体系走向成熟。

      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霍泉灌溉工程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各渠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为核心的较为稳定的渠册和夫簿制度,通过政府、乡绅与百姓对地方事务的参与、协商沟通,探索出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水权制度,有效解决了人水纷争。这一制度还被其他灌区参照使用,称为“霍例水法”,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独树一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霍泉灌溉工程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古代引泉自流灌溉工程,在发展演变中建立了集观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于一体的开发利用体系。遗产主体包括泉源、海池、引水渠、分水工程、水神庙等建筑,灌溉水源由霍泉及其周边十余处泉组成。独具特色的分水工程设施和丰富多样的用水管理制度碑刻、档案等,让霍泉灌溉工程在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更具魅力和风采。

      我到霍泉工作以来,每天看着昼夜不息喷涌而出的汩汩清泉,看着分水亭下方11根铁柱上的斑斑锈迹,更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便立志要守护好霍泉,并把它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多年来,霍泉承担着洪洞县5个乡镇10余万亩土地的灌溉任务,同时还担负着部分企业的工业用水和洪洞县城的生活用水。去年,县里还实施了《霍泉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霍泉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发展节水灌溉,推进数字智能化管理,让千年霍泉奔腾不息、一路欢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苏雁、王建宏、张锐、常河、丁一鸣、李建斌、杨珏 本报通讯员 芮舒晨、敖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