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

    流动的历史 智慧的宝库

    作者:姜海霞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8日 07版)

      【专家点评】

      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灌溉古国。悠久的农耕历史创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汩汩清水滋润广袤良田,为养育中华儿女、端牢中国饭碗、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着重要贡献。千百年来,古老的水利设施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多方面功能,敬畏自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建设理念也在传承发展、造福百姓。

      此次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4个灌溉工程遗产蕴含着古人高超的治水本领和丰厚的用水智慧。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是我国丘岗型地区“串荡连塘”蓄水灌溉系统的典范,其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工程建设理念影响至今;洪泽古灌区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地带,是将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结合的代表性工程;霍泉灌溉工程是我国首个入选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历史上形成的霍泉水权管理制度,至今仍在沿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白霓古堰是典型的深丘区拦河筑堰工程,其古代堰体上设有底孔的形式在我国系首次发现。这些灌溉工程所包含的技术手段和工程理念,是研究传统灌溉科学经验和治水智慧的宝库,为开展现代水利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水脉就是文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水理水实践及其形成的水利文化,成为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遗址,其外围水利系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对这些“活着”的遗产,要多措并举,延续灌溉水利生命、保护工程安全、守护历史遗存、发掘文化价值。

      一是探索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相关部门应加快摸清“家底”、建立台账,加快编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索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同时,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生态治理,特别是统筹推进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灌排体系建设,不断释放灌溉工程遗产的实用价值。此外,还要顺应水利数字孪生发展趋势,持续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

      二是汲取人水和谐治理智慧,助推地方水利高质量发展。当前,需汇聚多学科力量,加强对灌溉工程遗产开展跨学科研究,阐释分析灌溉工程历史演变背后的科学元素,总结提炼这些灌溉工程在用水制度方面的有益经验,为当前河湖保护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新征程上,要从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推进“河湖长+”部门协作机制,持续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不断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让爱水惜水、治水护水蔚然成风。

      三是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更好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将保护工作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统筹考虑,注重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将遗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动人的人水故事等转化为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实现百姓高品质生活的优势和动能,把水利工程、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灌溉工程所在地的特色产业发展中,让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是开展科学普及和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治水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要以灌溉工程遗产为载体,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面向世界讲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故事。既要讲好这些灌溉工程遗产所闪耀的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思想理念,也要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保护传承利用灌溉工程遗产的决心和行动。同时,进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馆、展览馆、村史馆等,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载体,让更多群众更好地认识灌区、了解灌区,参与到保护灌溉工程遗产的活动中来。

      (作者:姜海霞,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基地〔河海大学〕助理研究员、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苏雁、王建宏、张锐、常河、丁一鸣、李建斌、杨珏 本报通讯员 芮舒晨、敖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