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

    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堰塘良田 绵延千年

    讲述人: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水利站站长 李作卫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8日 07版)

      【一线讲述】

      舒城县地处皖中腹地、大别山余脉、江淮分水岭,2200多年前,七门古堰就依杭埠河旁而建立。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伯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名为七门堰,灌田八万余亩。此后,历代多有整修,其中功绩最显著的莫过于东汉扬州刺史刘馥和明代舒城县令刘显。后人将刘信、刘馥和刘显合称“三刘”,为纪念他们的功绩,古人曾在七门堰口建有三刘祠。

      七门堰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连接着1.7万多个塘、荡,形成海绵型生态调蓄灌溉系统,两千多年来持续发挥着灌溉、防洪、防旱作用。这种灌溉网络体系好似“长藤结瓜”一般。据清《舒城县重修水利记》记载,七门堰灌区内灌溉用水具有自上而下,由河入堰,由堰入陂,由陂入塘,由塘入渠、入沟、入田的流态多样性。

      我家就在七门堰村,上小学时,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我们到七门堰边杭埠河滩涂地上植树种草,改良土壤,现在这个地方成长为郁郁葱葱的板栗林。中学时代,我常到七门堰堰口参与清理前渠内淤积的河沙。还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那会,作为退休教师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七门堰是古堰,一定要守护好”。

      多年来,父亲的叮嘱化作我守护七门堰的行动。在一代代水利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如今的七门堰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有效保证农业增产丰收。2022年舒城遭遇了严重旱情,七门堰灌区有水源保障,保证了粮食丰收,七门堰用它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生活在此的百姓。

      近些年,舒城县持续维修古堰口,修建400米彩虹沥青步道,还对七门堰水流经县城范围的杭北干渠、南溪河、三里河、桃溪支渠等河道进行整修,方便群众出行和休闲。

      我们相信,在大家用心用情的守护之下,古老的七门堰将会焕发新活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苏雁、王建宏、张锐、常河、丁一鸣、李建斌、杨珏 本报通讯员 芮舒晨、敖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