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以前,受交通条件限制,外面车辆进不来,农产品品牌打不出去,靠老百姓自己在地里摘下来再拉出去卖,赚不了几个钱,只能“守着金山端穷碗”。这些年,我们紧扣群众所需所盼,除了持续打通“大动脉”,还深入畅通“微循环”。从村村通到组组通,看着农村四通八达的道路,村民一辆辆小轿车驶过,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路修好了,沿线村庄也跟着大变样。黄洲镇宗山垅是安义手工米粉的发源地,过去村道多是田埂路、砂土路。2020年,我们根据村级规划对道路重新设计,对村里1条2.443公里村道按旅游公路标准打造,并建立“路长制”对道路进行长效管养。现在,宗山垅不仅建好了招牌响亮的米粉小镇,更带动了本地特色产业和农旅融合的发展,老百姓就业、生活都不愁了。
通畅的县乡公路、通村公路,不仅带动了沿线产业经济,更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这不,在乔乐乡,一条通往花果山金果小镇的农村公路宽阔平坦。过去,这条公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损,再加上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园区发展很受限。为此,由镇里申请项目、筹集资金,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施工标准,对2公里的公路进行全线提升改造。路好走了,前来游玩的旅客自然更多了。小镇也新增了露营基地和草莓立体种植棚等。去年国庆期间,整个果园的收入达到100万元左右。
修建道路可不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我们很注重科学规划,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在规划农村公路网络的同时同步规划安防工程、客运物流等设施,突出抓好“通达路”“资源路”“产业路”和“旅游路”建设。
现在寄递市场飞速发展,为了打通电商进村“最后一米”,我们还优化整合了公交、邮政、供销、电商等资源,设立10个乡镇级配送点,32个村级配送点,带动了绿色大米、花木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
道路畅通了,果农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收寄快递,农产品进城不愁销,咱农村百姓也跟城里人一样,跨入了网购时代。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文攀、李慧、尚杰、胡晓军、李玉兰、王洋、龙军、禹爱华、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薛斌、赵宇峰、张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