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8】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90多年前,醉心古文字研究的郭沫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一片甲骨”,指的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而“蕞尔一邑”,便是甲骨的最早出土地——当时“很不起眼”的河南安阳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含殷商都邑、宗庙、王陵遗址等。
今天,我们知道,自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至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商王朝一直定都于此,前后达273年。但直到20世纪初,“殷墟”只有《史记》等文献中零星提及。因缺少物证,商代是否真的存在,饱受各方质疑。
直到“一片甲骨”横空出世。
1899年,因机缘巧合,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得到了一些有奇怪刻痕的龟甲、兽骨。作为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刻痕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他一面花重金搜罗这些“字骨头”,一面开始了潜心研究。他认定:这些刻痕是一种“确在篆籀之前”的文字,应是商代文字!而这些甲骨,正是商人占卜用的卜骨!
这一发现震惊了学界,而贩卖甲骨的古董商却对其出土地秘而不宣。直到1908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几经查访,才得知这些甲骨大多来自洹水之滨的安阳小屯。
受条件所限,在当时,大规模考古发掘还是空中楼阁,但学者们仍然尽力搜求甲骨,苦心整理与研究——
1903年,文学家刘鹗编著出版首部甲骨拓印图书《铁云藏龟》;1904年,经学大师孙诒让撰写首部甲骨考释著作《契文举例》;1917年,国学家王国维首次从甲骨卜辞中辑出商王世系表,与《史记·殷本纪》对照,两者惊人地相似……
自此,中国有物证可考的历史,从此前的2000多年延至3300多年!
1928年,在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董作宾等人主持下,对殷墟的首次挖掘正式展开。
此后近10年间,15次发掘,更多甲骨与世人见面。尤其是1936年6月,在殷墟YH127甲骨窖穴发掘刻辞甲骨17096片,创下迄今出土规模最大的发掘纪录。历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众多殷商时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等,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让今人得以窥见殷商中国的社会繁盛。
新中国成立后,殷墟考古更被视为重中之重。从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起,对殷墟的发掘研究一直在持续。
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并称“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殷墟,位居“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细细品味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划遒劲、意态天真,3000多年前殷商先民的创造力跃然眼前——
斧钺之形的“王”,象征最勇敢的君上。“耳、目、口、鼻(自)”等字,造字素材近取诸身。“雷、电、川、渊”等字,造字灵感远取诸物。女子侧卧,下有一儿头朝下,是为“毓”(通“育”),此为会意。“上”有一横,“下”有一点,“刃”刀口一点,此为指事。“宫”“室”“河”“风”等字,是为形声……
“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单字有4000多个,目前可识、可读、可释义的约1500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感慨,“120多年来,共有16万余片甲骨出土,一代代研究者在小小龟甲兽骨上精心‘耕耘’,为探索商代历史和古文字演变殚精竭虑,一个个学术谜团因此解开。”
现代科技助力,更让甲骨文研究如虎添翼。
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平台正在高速运转。120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尽在其中!数据平台收录甲骨著录153种、甲骨文单字4000多个、甲骨学论著33800多种。23万余幅甲骨图像,高保真还原了文物风貌。
现存甲骨中,整骨少,碎片多。将甲骨缀合,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步。以往,人工缀合全凭眼力和经验,如大海捞针,进展极为缓慢。现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甲骨残片图像输入程序,运用深度拼接模型技术,计算机能自动识别,根据纹理进行匹配。“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程序已经成功缀合了47组甲骨碎片!”重点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展对记者说。
不仅在重点实验室里“活”起来,在百姓生活中,甲骨文也“火”了起来。
2009年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安阳的热门打卡地。一场面向社会大众的“甲骨学堂”活动正在这里进行。
“旌旗飘飘,居于中央,是为‘中’;围城之内,执戈守卫疆土,是为‘国’……”听罢指导老师的讲解,来此游学的小学生在素笺上郑重写下“中国”二字。
“从2014年开设‘甲骨学堂’以来,我们已经举办了1600多场文字教育活动,参与家庭超过5.5万个!”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介绍,“这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花开世界,很多中亚、西亚国家留学生成了我们这里的常客。他们说,从一片片甲骨、一个个方块字里,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
如今,殷墟内外、安阳城乡,处处可见甲骨文的神韵——百余座甲骨文书屋遍布公园、学校、社区;27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9所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更是让高冷的古文字化身“表情包”“真人秀”;“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
(本报记者 韩寒 王胜昔 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