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来到巍峨磅礴的乌蒙山,从云南昭鲁坝子驶进彝良深山峡谷,公路旁闪现一个巨幅招牌,上书“云中苗寨,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云雾缭绕的高山坡上,一栋栋苗族风格的红色房屋若隐若现。徜徉于寨中,只见绘有五彩线条的村道整洁干净,如苗族裙摆的台阶、展现苗族生活的壁画映入眼帘,外观亮眼的民宿、餐馆、咖啡厅、烧烤屋错落有致,村外停车场停满了大巴和自驾车辆,月亮广场旁还有游客服务中心,一群群游客走进村巷,欢声笑语在村里响起……这,就是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村,123户574名苗族群众世居于此,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
“过去全村123户中有108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达87.6%,那时村里产业单一、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因为太穷,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这里来。”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李珊梅告诉记者,“今天的云中苗寨不仅早就脱了贫,还有餐饮、民宿、咖啡馆等八种业态。现在说起云中苗寨,外面的姑娘都想来。”
2021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李小云教授率领“博士服务团”组团式帮扶大苗寨村,并将其命名为云中苗寨,对云中苗寨建设理念、运营模式、乡村CEO团队建设等提供深入指导。在读博士马阳长期驻守云中苗寨,指导一个个乡村CEO成长。
村民朱云慧是村中苗八碗餐馆老板,也是李小云团队培养的乡村CEO团队成员。“我学会了做餐饮、开民宿,最重要的是见了世面,以前我傻傻的,现在上再大的舞台我都不怕!”朱云慧笑嘻嘻地对记者说。
在李小云团队帮扶的基础上,昭通市委、市政府将云中苗寨定为全市脱贫致富示范区三个先导工程之一,市县政府先后投入1593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业态,争取把云中苗寨打造成集农文旅为一体的昭通市共同富裕第一村。
如今,云中苗寨家家户户都把牲畜集中到村外养殖,村庄卫生明显改善;融合性改造72栋房屋,苗族风情更加浓郁。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和旅游公司负责开发经营,每年把纯收入的10%用于全体村民年终分红。村民加入合作社,人均增收6000余元,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
“我有3000多元的工资,还有餐厅分红、合作社分红、CEO分红和民宿分红,去年啊,这4种分红我就分得3000多元。”说完,朱云慧咯咯直笑。
在李小云团队和项目指挥部共同推动下,云中苗寨曾经长期闲置的资源被一一盘活。闲置的楼房被改造成民宿;村里的月亮广场每周末办起了篝火晚会,村民带着游客跳苗族舞蹈;村外一片松树林和草坪上办了亲子乐园,颇受城市家庭的欢迎。
“过去村里每年只有花山节时才热闹,现在每个周末都热闹,每周都有‘花山节’。”李珊梅说。
龙潭社区党总支书记、云中苗寨合作社理事长张大梅介绍,云中苗寨2022年7月正式开园,至今年10月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营业收入达350万元。“2020年,刚刚脱贫的大苗寨人均纯收入为7506元,今年预计能达到15000元!两年前全村只有两辆摩托车,现在80%的家庭都买了摩托车。”张大梅细数村里的变化。
更令记者惊异的是,云中苗寨仍然种植玉米、洋芋和萝卜,没有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合作社通过加工把玉米、萝卜、洋芋等做成玉米面、萝卜干、洋芋片,价格翻了几倍。今年春节前,村民们卖了3000瓶萝卜皮,一瓶200克卖15元,要知道一斤萝卜才卖8毛钱!”张大梅说。
很多长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听说在家门口也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小孩,纷纷从异乡回到了云中苗寨。
云中苗寨变美变富了,村民们的观念也在变。
一些村民学会了直播带货,卖村里的洋芋、萝卜皮、腊肉等土特产。村里还有个清新雅致的咖啡厅,咖啡厅开业一年多来,营业收入达22万元,成为村里效益最好的经营业态。咖啡厅还对本村村民打折,有些村民接待客人或商量订婚等家庭大事,也会到咖啡厅点一杯咖啡,边喝边谈。
咖啡厅里,21岁的咖啡师王运兰给记者讲起她的故事:“我成为乡村CEO团队成员后参加了咖啡培训班,现在成了咖啡师,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看着咖啡馆生意日益兴隆,我觉得很满足。”越来越自信的王运兰还学习了直播带货和英语。如今遇到来村里喝咖啡的外国人,王运兰也能用简单的英语与外国人交流。
“像王运兰、朱云慧这样的乡村CEO成员,云中苗寨有20位,他们都是普通村民,多数是留守妇女,如今成为村里各种新业态的行家里手。”马阳说。
今年6月,云中苗寨成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中苗寨这两年发生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的事让农民做,培养了乡土人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李珊梅感慨。
越来越红火的云中苗寨,如今正成为苗族群众的幸福之地,也正成为城里人的向往之地。
(本报记者 张 勇 徐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