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2022年,我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来到北京参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我围绕“不断深化自主创新”面对面向总书记作了汇报,甭提有多激动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作为产业工人评上了特级技师,有了更好的发展出路。
1997年,我职高毕业后进入当时的柳州微型汽车厂,遇到了我的师傅谭林科。他是少有的八级工,不仅以身作则,对我也是十分严格。他常说,专注、干好、做精,要对每一项工作负责到底。在师傅的影响下,我鼓足干劲,打算做出一点成绩来。那段日子,每天晚上别人都下班了,我还继续在操作台前练习,手掌磨出了泡、长满了茧。日积月累,我的技术有了由“量”到“质”的变化:比如,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就像一根头发丝的1/20那么细。我还琢磨出了“调芯钻孔法”等经验,并分享给其他工友。
2007年,公司有批量汽车在装车时出现了噪音过大的问题,受限于自身的技术短板,只能请外国专家来维修。但花费了高昂成本和巨大精力后,问题最终也没能解决。
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我和几位工友一起组建了突击队,动脑动手、不懈钻研,誓要啃下这根“硬骨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了上千次试验之后,我们终于设计制造出了减少噪声的设备,噪声发生率降至极低数值以下,公司因此减少了一大笔经济损失。
正是因为这样一次次的探索与突破,我在最近十多年里先后获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
在技术岗位上工作这么多年,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好时代。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指引下,集团打造了“金字塔”形人才梯队,保证高技能人才达到40%左右;同时,想方设法让技能人才劳有所获,在薪酬分配、津贴补贴等方面体现出对知识、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我们产业工人有了荣誉感与获得感,积极性与创新性不断提高。
我们还有一种特别的人才选拔方式——技能“赛马”机制。每一个有意愿、有所长的员工都有机会参与竞争,让有为者、有才者脱颖而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比如我们工作室,在2018年到2021年,就有93人次获得市级比赛名次,35人次获得省部级比赛名次,11人次获得国家级比赛名次。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出光芒,吸引了更多关注目光。
当前,集团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工作室的主攻方向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自动化产线及装备研发方面。人生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我将和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努力,攻克更多研发技术难关,设计制造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向世界展示咱们产业工人的力量。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张士英、苏雁、周仕兴、常河、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季雅宁)